• 首页
  • 本院概览
    • 组织机构
    • 党群工作
    • 科研管理
    • 合作交流
  • 要闻动态
    • 要闻
    • 动态
    • 专题
    • 公告
  • 史学前沿
    • 综论
    • 考古学
    • 中国史
    • 世界史
  • 史学刊物
    • 院属刊物
    • 所属刊物
    • 联席单位刊物
    • 其他刊物
  • 数字资源
  • 联席会议
  • 历史中国
    • 学人风采
    • 历史视界
    • 文史长廊

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预约

EN
  • 首页
  • 本院概览
    • 组织机构
    • 党群工作
    • 科研管理
    • 合作交流
  • 要闻动态
    • 要闻
    • 动态
    • 专题
    • 公告
  • 史学前沿
    • 综论
    • 考古学
    • 中国史
    • 世界史
  • 史学刊物
    • 院属刊物
    • 所属刊物
    • 联席单位刊物
    • 其他刊物
  • 数字资源
  • 联席会议
  • 历史中国
    • 学人风采
    • 历史视界
    • 文史长廊
EN
首页 > 历史中国 > 学人风采
学人风采 历史视界 文史长廊

开辟古史研究新天地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著,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孝古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以及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外国进步文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我们党对自己国家几千年历史有了发言权”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编纂事业

毛泽东对《中国通史简编》评价甚高。他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而且写出了一部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通史。这表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

良史翦伯赞

翦伯赞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突出建树。他在处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上不随波逐流,为坚持真理不懈奋斗,集深厚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史学成就和高尚的史家情操为一体,为学者所景仰,号称“良史”。

侯外庐:叩问中国文化的未来出路

侯外庐开辟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视野,从土地制度、社会结构、所有权归属等角度揭示思想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审视社会与思想的互动,“以古人之思想还诸古史之实际”。侯外庐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对纷繁复杂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历史作出客观解释,“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从选题到著述,每每是感于历史使命”——吕振羽的治学之要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中,吕振羽素以耕耘领域广阔而著闻于世。自20世纪30年代初进入史学研究领域,以不到20年的时间,他就在中国史前史、社会史、通史,及经济史、政治思想史、民族史等专门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一系列颇具开创性与影响力的著述。其勤奋治学、勇于开拓的精神,更为后人治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侯外庐:叩问中国文化的未来出路

侯外庐开辟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视野,从土地制度、社会结构、所有权归属等角度揭示思想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审视社会与思想的互动,“以古人之思想还诸古史之实际”。侯外庐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对纷繁复杂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历史作出客观解释,“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从选题到著述,每每是感于历史使命”——吕振羽的治学之要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中,吕振羽素以耕耘领域广阔而著闻于世。自20世纪30年代初进入史学研究领域,以不到20年的时间,他就在中国史前史、社会史、通史,及经济史、政治思想史、民族史等专门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和一系列颇具开创性与影响力的著述。其勤奋治学、勇于开拓的精神,更为后人治学提供了诸多启示。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金冲及治学访谈录

金冲及,1930年生,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史学系。他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员、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及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史学会会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及第八、九届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金冲及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辛亥革命史稿》(与胡绳武教授合...

李大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他为了救国救民而“急思深研政理”,以理论彻底的气魄,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并开创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结合的先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根基。

“孺牛虽老壮心在”——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朱庭光

朱庭光认为,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连接而不能割裂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者来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研究历史正是为了推进现实、面向未来”。

李达:系统传播运用唯物史观的先驱

李达(1890—1966)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不仅在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诸多领域具有开拓性的理论建树,而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者之一。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新中国成立,李达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在同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为创立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卓著贡献,留下了珍贵遗产。

为指导革命运动而研究党史——蔡和森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开拓性贡献

中共党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带有鲜明的实践性。蔡和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及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融入中共党史研究中,为中共党史学科打下坚实的实践性基础。

奋进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之路——戴逸与清史研究访谈录

戴逸,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2002年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史学会第四及第五届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1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戴逸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清史研究,是国内清史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戴逸为学七十载,出版个人著述或主编著作四十余部,发表论文八百余篇,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

Copyright © 2019 中国历史研究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历史研究院  邮编:100101 京ICP 备 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146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