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 2025/03/ 10

    辽东佟恩家族由明入清研究

    辽东佟氏的先世,明初为跺集充军的海西女真军户,在三万卫承袭了指挥使、副千户、百户诸世职。对比佟氏谱系看,前三世的问题较大,自佟昱开始,经佟瑛、佟棠以下,到佟恩、佟登父子,祖孙三代的关系已渐趋可靠。但继续清理佟氏由明入清之路,仍然困难重重,尤其是曾任山西、甘肃总兵的佟登家族,除次子养直、孙...

  • 2025/01/ 21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一次由北方游牧民族主导的大一统新型交往模式,为中华大家庭的发展写下了独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 2025/01/ 07

    中国古代纸币价值理论流变及其重要贡献

    我国金融活动历史悠久,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包括最早的纸币、最早的汇票和期票、最早的货币理论和实践等。自1024年中国北宋诞生最早的官方纸币“官交子”以来,世界纸币迎来了千年纪念,有关纸币的经济思想也已历经千年流变。其中,纸币价值问题是关于纸币价值如何决定、因何变动的问题,是构成货币经济学...

  • 2025/01/ 24

    引进与创新:古代江南运河与利农惠民设施

    汉唐时期在关中、河南、河东运河和西北河道上使用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唐以后普遍传入江南地区,在运河等河道上使用,并大量用于农田灌溉。另外,由于江南各地地理、地势不同,山岭石壑相对较多,各地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水利技术,因地制宜创造了便捷的水利工程。

  • 2025/01/ 24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寻宝之旅”——《文史通义》的六大学术特色及其启示意义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化,珍存着关于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加以发掘、总结和阐发。

  • 2025/01/ 24

    明代族谱对“一本万殊”“民胞物与”的诠释——兼及中西文化比较

    北宋张载《西铭》的宗旨是阐明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具体来说,即“一本万殊”“民胞物与”的观念。其意涵为何,关涉对于中华文化特质的理解以及与西方文化特质的比较认知。虽然治思想文化史的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但其中两位学者的探讨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何炳棣借由研究《西铭》提出,秦汉以降儒家的宇宙本体论...

  • 2024/12/ 03

    江湄:重建“中国”的原理——宋代正统论的兴起、论争和流变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是一个理解中国文明的关键概念。正统论,简单地说,就是在历史编纂中,怎样纪年以叙事?用什么标准来标记历史时间?这其实是一个如何为历史立法,从而为人间立法,也是为宇宙天地立法的大问题。所以说,正统论具有中国文明的“元叙事”的意义,它是用一套历史哲学来讲的政治哲学,...

  • 2024/07/ 18

    吐谷浑人缘何成为嚈哒人的翻译

    4世纪中后期,嚈哒人西迁到达索格底亚那,占领吐火罗斯坦,并以撒马尔罕、巴尔赫等为贸易中心。此后,嚈哒人一度几乎完全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亚洲部分,沿途诸国受其役使。但是,实力如此强大的嚈哒人为什么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外交遣使中“其言语待河南人译然后通”呢?能够翻译嚈哒语的“河南人”又是何许...

  • 2024/07/ 18

    通史撰述的整体格局与创新意识——评《(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被司马迁赋予“通古今之变”史学旨趣的通史撰述,是中国史学延续数千年的优良撰史传统。《资治通鉴》“三通”《史通》《文史通义》、郑樵申论的“会通之义大矣哉”、王夫之阐述的“通古今而言之”等,都从撰史实践和史学观念上不断丰富、强化着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内涵。自20世纪初梁启超倡议中国“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