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形成了辽阔的中原腹地,也形成了广袤的边疆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中国边疆史研究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史料学即是搜集史料,并加以整理研究,为历史学提供研究基础的一门学问。无论是作为历史学的基础学科还是辅助学科,史料学与历史学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二者并不是均衡发展或齐头并进。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史料学一直滞后于史学。笔者曾对新中国建立后至2010年史料学研究状况进行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沃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统一的主流意识形态、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追求理想政治的观念等,都是这套价值体系的深厚底蕴。
新时代以来,国内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海外晚清史研究的译著,涉及晚清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海外晚清史研究关注的视角新颖,出现了新社会史、新政治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等研究趋向;这些译著多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重视外文史料,并结合中文资料进行生...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17”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的。这里所称的“三大体系”,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简称。“5·17”重要讲话发表后,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如何开展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
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依托。对于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的建设问题,近年史学界已进行了广泛讨论,取得了多方面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建设目标、实现路径甚至具体操作...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历史理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传达...
刘光临的《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一书从原来的英文译为中文出版,很愿意写几句话,表示祝贺,同时也略作介绍。
近三百年西方史学的科学化、职业化和全球标准化,可谓人类知识史上绚丽的一章。通常来说,近代西方史学的主线经历了从兰克为范式的政治军事史,到年鉴学派的经济社会史,再到新文化史的转型过程。如果我们追问史学全球标准化之后的新动力,或许可以拈出“数字转向”(digital turn)这一关键词。尽管“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