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2025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正式揭晓。
为推进文物专业学位点建设,持续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不断推动自治区文物考古事业发展,2025年4月10日,历史学院隆重举办“新疆大学文物专业行业导师聘任仪式暨学科发展座谈会”。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新疆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市文物局、克孜尔石窟研究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受邀参加此仪式和座谈会。
2025年4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展“历史文化学院七十岁以上老先生访谈工作”。历史文化学院文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可远溯至20世纪初顺天府学堂,1952年正式建系。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积淀了优良的治学传统,名家辈出。张恒寿、胡如雷、王树民、黄德禄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史学家,为历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民间文献和文书不断大规模面世,引起了国内学界广泛关注,促使徽学蔚然兴起。1983年,时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的张海鹏成立“明清史研究室”,在国内最早组建团队开展徽商研究。经历40余年的发展,该团队先后成立了徽商研究中心、徽学研究所、徽派艺术研究院、徽州家谱研究中心、徽学研究院等,获批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其研究成果获得多项...
随着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4年度拟资助学科名单公示结束,这项为期三年的扶持计划已正式启动。近日,记者就该扶持计划的初衷和评选过程等情况,采访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
“得知获批立项,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都非常激动,也深感身上的担子很重。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我们必须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晁福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11月20日,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任郭丹彤教授牵头的“埃及学”学科成功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此次入选,标志着上海大学埃及学研究的实力获得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一统筹全国历史研究的权威机构认可,上海大学由此成为国内“绝学”学科的主要基地和引领者之一。
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深化文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于2024年启动“绝学”学科扶持计划。经过多轮严格审核遴选后,新疆大学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教授带领的“回鹘文献学”学科团队正式入选2024年度资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