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南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主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史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

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南开史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5-07-24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人工智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亦愈发凸显,有关问题的研究亟待提上日程。

  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7—8日,由南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史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等海内外多所高校的30余名学者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6月7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柏春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胡明辉教授分别致辞。王利华教授首先向来津参会的学者们表示欢迎,随后结合技术发展的现实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他期望与会学者的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也对这项事业的未来充满期待。胡明辉教授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会学者加强学术对话与合作,促进数字人文的长远发展。

  开幕式后,5位学者先后进行主旨报告。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冯尔康先生以“‘未来史学’: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危机与人文学回应”为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以“AI‘入侵’与历史学人的前程”为题发表演讲,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吴滔教授、何旭荣博士围绕明清赋役语料库的构建与展望展开探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教授从史学研究方法进化的视角,剖析了“AI+史学”的效能与局限。冯先生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初期,而人工智能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令人类面临失业潮、情感交流部分丧失、伦理失序等问题。世界良知人士已然就人工智能的无节制发展向人类发出警告。基于此,“未来史学”旨在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人机关系动态史,监控AI对人类的风险,协调技术演进与人类命运走向,维护人类的伦理与尊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的讲演主题是“AI‘入侵’与历史学人的前程”。王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AI作为人类在工具创造领域的高阶成果,重置我们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引发了物质主义、工具理性与AI技术合法性的迷思。

  针对“AI大举入侵时代谁来讲述和解释历史”的困惑,在史学中应用AI的试验表明,AI虽能提高效率,但无法替代历史学者的基础学习与专业判断。学者们需在了解、尝试AI的同时保持警惕,避免轻信、依赖,遵守学术规范,在科技激进主义与科技保守主义间寻求平衡,以积极因应的态度面对AI。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吴滔教授、何旭荣博士围绕明清赋役语料库的构建与展望展开探讨。他们指出,传统数据库存在重复劳动过多、处理数据量有限等困难,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引入语料库概念成为推动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一环。明清赋役册籍的形态及体例的演变为相应语料库的开发提供了关键切入点。目前,明清赋役语料库开发已形成四阶段项目方案:从基础古籍数字化以及OCR技术推进,到数据标注、知识库构建,再到实现按要素生成分析图表或数据整理等功能。他们强调,通过对整合古籍与当代研究成果进行双重训练,能够以高质量语料支撑专业化知识问答,提升史学研究的效率与深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教授从史学研究方法进化的视角,剖析了“AI+史学”的效能与局限。王教授指出,对于历史学者而言,AI可用于史料处理、文本分析、数据分析、多语种翻译等任务,帮助提升研究效率。不过,AI亦存在“幻觉”和准确率的问题,且缺乏“生活经历”和历史感,无法替代人文学者的核心竞争力。王教授认为,AI只是研究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学者们应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在善用AI、增强单兵作战能力的同时,坚守学术主体性,做好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的准备。

  6月7日下午和6月8日上午,研讨会进入分论坛研讨环节。

  第一场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黄相辅副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教授以“清华留美生”数据库为例,介绍了非结构化史料与量化历史数据库建设的相关情况。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静副教授分享了其在数字遗产领域的研究实践,强调跨学科协作和技术应用在数字遗产研究中的重要性。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胡明辉教授以清代奢侈品消费研究为例,提出史学家可利用大语言模型构建语料库、结合智能体方法分析史料,主导发问的同时,在与AI合作中挖掘历史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ITS-技术与服务部信息技术服务总监杰弗里·维克利(Jeffrey Weekley)先生探讨了数字人文在当代的角色和影响,呼吁研究机构建立多元参与机制,通过共享词汇表、跨学科协作等方式,更好地借助AI塑造人文学科的未来。

  第二场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岩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国文教授围绕“计量考古应用与研究现状”展开讲演,他指出量化考古意义重大,研究思路创新、多学科合作、方法创新等对计量考古和数字史学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马思宇副教授分享了开设数字史学课程的经验与反思,他指出目前课程设计立足史学本位,融合数字与史学,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实践为数字史学教学探索出一条路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曹牧副教授以“近现代环境史研究智能化转型挑战”为题,结合环境史研究的特点与取向,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结合的可能和问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磊博士展示了利用技术处理党史文献、构建中国共产党组织史数据库及可视化研究的实践,并对数字驱动的党史研究进行了展望。

  第三场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张叶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周佳副教授围绕“数智科举平台”数据建设展开汇报,介绍了《清代登科总录》的人工编纂情况,及从纸本到数据的探索实践,展现了平台建设对历史研究范式创新的意义。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张燕飞研究员以“数智科举平台”为例介绍了其建设构想,强调历史学需要可控、可信、可回溯的AI,提出构建“人—机协同共创机制”,以实现人与AI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知识生产方式的升级。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数字史学研究中心金伯文助理教授、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林哲远博士展示了其数字史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情况,提出史学者应当主导数字史学研究,以提出需求、设计提示词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等形式与技术人员合作,以避免纯技术路径的局限性。

  第四场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袁玮蔓副教授主持。胡明辉教授探讨了大语言模型与人类翻译的关系,强调人类的诠释者角色不可替代,提出以机器完成大部分基础翻译、人类负责关键诠释的人机合译模式,并结合工作实践表达了借助技术推动汉语学术与西方对话的期望。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东波教授聚焦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平行语料库构建,分享了其所建典籍语料库在构成、分析与应用方面的实践与成果,展现了技术在古籍翻译中的应用潜力。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王安琪助理研究员以戴震《考工记图》为例,介绍了利用AI翻译的实践与思考。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指出,中国历史具有多民族多文化特性,提出历史资料内容丰富且语种多样,而多语种文献的生成与解读具有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

  6月8日下午是圆桌讨论环节,在原有参会人员的基础上,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张莹教授、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聂力海助理研究员也来到了现场。参会学者们就数字人文基础设施资源战略、Lab-课程-跨学科融合、治理与长效协作机制、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联盟等跨学科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多方协同、共建南开数字史学实验室的初步共识。

  最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向本次共同主办研讨会的南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各界参会专家和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并期待大家在未来继续围绕数字人文的相关工作展开持续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