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石窟寺考古与保护学术研讨会”

作者:通讯员严辉发 来源: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时间:2025-09-02

  2025年7月17—19日,由郑州大学与河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及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市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14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7所考古院所,以及河南省文物局的领导与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围绕石窟寺考古与保护的前沿课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中国石窟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会议开幕式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党委书记赵维娟主持。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国河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强调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探索石窟寺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河南省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回顾近年来石窟寺保护的显著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呼吁与会专家共商对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共同做好石窟寺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郑州大学研究生院万香波院长介绍了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工作,落实专项人才培养举措。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石窟寺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石窟寺考古及保护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主题报告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陈朝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韦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研究员等五位专家学者围绕石窟寺考古、人才培养、龙门石窟保护以及安阳灵泉寺石窟寺考古报告编写等问题展开集中研讨。
  韦正教授提出,石窟寺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遗存,是融合宗教、思想、建筑、美术、服饰等元素的复杂综合体,同时具有特殊性和规律性。在石窟寺考古教学方面,他提出要构建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加强对后备人才相关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的系统培训,培养适应石窟寺考古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何利群研究员基于长期实践阐述了石窟寺区域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与创新理念。他指出,石窟寺考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领域,肩负着两大核心使命:一是编撰科学、完整、全面的石窟考古报告,二是为学术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科研资料。他还强调要推动多学科交叉,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建模及数字化技术等科技优势,全面提升石窟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水平。山西大学研究生院吕宏伟院长系统介绍了我国石窟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与重要成果。吕教授指出,2023年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标志着我国石窟寺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作为该研究生院的主要实施单位,山西大学在石窟寺考古、保护技术、文化研究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吕院长详细介绍了跨学科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等创新做法,为破解石窟寺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研究员以《龙门石窟的保护历程》为题,系统回顾了龙门石窟保护工作历程,展现了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守护这一文化瑰宝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石窟寺文化遗产保护方针的一贯性。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王倩则汇报了《灵泉寺石窟考古报告编写》的最新进展。自2024年10月起,郑州大学、安阳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安阳灵泉寺石窟寺开展系统性考古调查,目前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石窟寺考古、保护和人才培养三个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专家们一致认为:田野实践能力培养是石窟寺考古人才培养的核心;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是区域石窟寺保护的必由之路;借鉴史前考古区域调查与历史时期城市考古的理念与方法,有助于构建中国石窟寺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与谱系传承。与会学者的研讨成果和实践案例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闭幕式由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郜向平教授主持,各分组召集人先后汇报各组讨论成果。浙江大学李志荣教授代表“石窟寺遗址保护”组总结时指出,要发挥龙门石窟示范作用,构建多学科交叉、代际传承的研究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全息记录与智能分析,形成“调查、研究、保护、展示、活化”的全链条工作范式,为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兰州大学魏文斌教授在“石窟寺遗址考古”组讨论总结中强调,考古报告的编制要结合各地特色,要以考古研究为基础,深化石窟寺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播;山西大学陈小三院长则在“石窟寺遗址人才培养”组讨论总结中,呼吁构建“高校-科研机构-文物单位”协同育人体系,在本硕博各阶段不仅要开设专业课程,更需强化佛教典籍研读训练,同时加快学科课程优化和教材升级,落实专项研究项目和联建单位研学机制等具体工作,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陈朝云教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她认为各组讨论成果既立足当下实践,又着眼长远发展,为石窟寺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研讨会很好地搭建起跨领域、跨单位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围绕石窟寺考古与保护事业多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新跨越,让石窟寺这一人类文明瑰宝在当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