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韩吉绍教授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发表论文《孰为“中国”:中古三教“中国”论争与文化正统》

作者: 来源: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通讯员崔华杰) 时间:2025-05-26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韩吉绍教授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发表论文《孰为“中国”:中古三教“中国”论争与文化正统》。韩吉绍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张鲁君副教授为论文第二作者。

  文章指出,区域文化传播贯穿人类文明全部历史,是文明演进不可或缺的关键推动力量之一。中华文明由于突出的包容性特质,在历史上吸收了很多域外文化,由此成就了璀璨壮阔的历史。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佛教东传就曾对中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发展迅速,三教之中堪称最盛。学界曾有“佛教征服中国”之论。不过,佛教最终非但没有“征服”中国,反而在唐代实现中国化。然而这一过程很艰辛,中古时期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很多层面,其中包括将其独特的“中国”观引入。“中国”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本源性概念,上古至汉代由地理观念逐渐演变成文明及文化正统的代表性符号。佛教“中国”观的引入对华夏“中国”观造成一定冲击。为维护华夏文化的正统观念及其信仰,中古时期儒道围绕孰为“中国”问题与佛教展开了长期论争,道教从信仰层面围绕“中国”进行理论建构,对维护华夏“中国”的思想信仰和正统观念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印度地区佛教的衰落、佛教中国化的突破以及华夏文化新发展,“中国”之争在唐代逐渐偃息,华夏“中国”的文化正统属性得以巩固。

  文章认为,中古儒释道三教关于孰为“中国”之争,表面上是宗教理论及文化观念论争,本质上是儒道为了应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而积极维护华夏“中国”的思想信仰与正统观念,这是中华文明吸收外来文化进程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回观整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对儒道的历史贡献应予重视,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儒释道三教关系以及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历史的深入研究,全面科学地总结中国文化应对外来文化传播的规律及其特点。从逻辑上讲,外来文化传播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外来文化融于本土文化中,为本土文化提供新鲜血液,促进其茁壮发展;二是外来文化侵蚀或湮灭本土文化,进而改变本土文化甚至文明原有发展进程。在历史进程中,如何避免出现第二种情况、尽量实现第一种情况,以保持本土文化自主健康发展,这是一项艰巨任务。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外文化大交融时代,在独立自主走到下一历史节点的过程中,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及反思无疑具有重要且急迫的意义。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