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时间:2025-08-19
近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与暨南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发表广东省佛山市古椰遗址出土柯属植物强化利用的最新成果。该成果以“Prehistoric genomes from Yunnan reveal ancestry related to Tibetans and Austroasiatic speakers”为题,中文译名为《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柯属强化利用》。
该成果是广东省佛山市古椰遗址出土柯属植物强化利用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史前不同地域先民利用橡子种类的差异。考古科学中心马永超助理研究员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暨南大学李昭讲师为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研究馆员、兰州大学杨晓燕教授等为论文共同作者。
壳斗科坚果是全球狩猎—采集群体生存依赖的重要植物性食物资源。此类坚果包含众多种属,但是在以往研究中多统称为“橡子”,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细致植物分类学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狩猎—采集先民选择的橡子存在着明显差异,如锥属受到东南亚人群的青睐,而东北亚温带地区先民更偏好栎属或板栗等。那么,在被壳斗科森林覆盖的全新世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狩猎—采集群体的坚果类选择是怎么样的呢?
为回答此问题,考古科学中心等对古椰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植物考古学研究。该遗址共分为四个发掘区,此次分析的植物大遗存主要来自现代稻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稻田区第5、6、7层内保存了大量的植物种子、果实及其碎片。通过贝叶斯模型对这些植物遗存的AMS 14C测年数据进行处理后显示,它们的年代集中于6000-5300 cal. BP。
系统的植物分类学与量化表明,除大量的克拉莎、橄榄等完整的果实、种子外,还发现了难以计数的以柯属为主的壳斗科碎片。此发现为全新世南中国亚热带地区古人类食谱的多样性及其形成提供了一些新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往的研究认为华南史前狩猎—采集人群的植物食物多依赖芋头等块根块茎类、棕榈等。古椰遗址的上述分析表明,柯属果实也是其获取淀粉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柯属多以碎片形式出土(应为食用时破坏其外壳所致),而非完整个体,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古椰遗址先民对橡子的选择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如上述,其不同于东南亚、东北亚先民,也与同时期及略早的长江流域先民钟爱栎属、青冈属等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以孢粉等为主要指标的古植被重建显示,柯属、栎属等均为自然植被中的优势种。相较于后者,柯属的诸多特性可能使其成为古椰遗址先民的最优选择,如成熟季集中掉落便于采集,淀粉含量较高且丹宁酸含量较低。
第三,古椰遗址先民对柯属生态特性已有很好的掌握,并可能建立了适应性的食谱。首先,柯属完整个体中未成熟者的统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占比逐渐降低。其次,对华南地区各类柯属成熟季节的分析显示,它们基本可以覆盖全年。换言之,古椰先民可以在一年内获得连续的淀粉食物。由此形成的稳定森林植物性食谱可能延缓了其接受谷物农业的步伐。
总之,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亚热带狩猎—采集人群对橡子选择及其对森林环境适应的地区多样性,而且为谷物农业扩散至其非起源中心的速率差异探讨提供了宝贵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