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陈虹教授团队在npj 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发表中文译名为《探索新石器时代经济实践中磨石的作用:来自中国东南部西曹墩遗址的启示》的研究成果

作者: 来源: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时间:2025-09-02

  近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陈虹教授团队在Nature旗下的国际文化遗产研究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上发表研究论文“Exploring the Role of Grinding Stones in Neolithic Economic Practices: Insights from the Xicaodun Site in Southeastern China”。文章中文译名为《探索新石器时代经济实践中磨石的作用:来自中国东南部西曹墩遗址的启示》。文章展现了该团队在深耕磨制石器微痕领域的基础之上,关注磨制石器综合性研究的重要进展。文章针对属良渚文化的西曹墩遗址中的磨制石器进行系统性分析,并重点关注典型器物——磨石,为探讨新石器时代磨石的设计、使用策略以及遗址先民的经济决策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陈虹教授,第二作者为硕士研究生卢咏茗,通讯作者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晔研究员,团队成员包括硕士研究生唐伊雪、博士研究生金瑶,嘉兴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时西奇文博馆员、嘉兴博物馆耿杨文博馆员。该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BKG030)的支持。

  文章指出,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史前人类活动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磨石,自非洲中石器时代起就被人类使用,主要用于加工谷物、豆类等食物以供食用,以及研磨颜料。作为一种全球性工具,磨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尽管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磨石与植物性食物的关系,但其核心功能之一——生产工具,尤其是生产磨制石器——却缺乏关注。

  基于良渚文化西曹墩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文章运用级差动态类型学方法厘清了磨制石器的整体图景,并进一步将研究重点放在遗址中的典型器物——磨石上,结合设计理论和微痕分析法,探讨其设计与使用策略。此外,引入了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基本原则,综合各分析成果以探索遗址先民在石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思维与行为模式。

  研究表明,西曹墩遗址很可能为磨制石器加工作坊,其主要产品可能为石刀和石镞。研究重点放在具有代表性的磨石上,因其是磨制石器加工作坊中的关键工具。通过借助设计理论和微痕分析法,对它们的设计和使用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策略性设计的磨石占据磨石中的主导地位,是该遗址的主要工具,而权益性设计的磨石相较而言使用频率略低。策略性设计的磨石通常体积较大,具有特定形状和多个工作面,使用更好的石质原料,而权益性设计的磨石则通常较小,形状不规则,且有些仅有一个工作面,使用的石质原料优劣不一。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这两种类型的磨石都具有极高的使用强度,微痕特征表现为V型凹槽,其中,策略性设计的磨石显示出石与石之间接触产生的光泽以及工作面之间利用先后次序产生的痕迹打破关系。最后,结合遗址石料来源、岩性分布、设计和使用策略等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揭示了遗址先民在原材料、设计与使用策略之间进行权衡,以实现维持磨制石器加工作坊运营的经济决策过程。

  与其他磨制石器相比,磨石的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其主要功能为磨制。然而,磨石不仅是生产活动的工具,还是制造其他生产工具的工具。其设计和使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层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旨在从设计和使用策略的角度揭示磨石背后的经济信息,从而为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生产组织提供洞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