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造就一批符合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学养扎实的青年史学人才,中国历史研究院自2021年起设立“兰台青年学者计划”,已累计完成了三个批次的评选工作,共有19位青年学者入选,在全国史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兰台青年学者计划”支持工作在全国史学研究和教学机构科研一线的优秀史学青年人才,开展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产出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史学成果。“兰台青年学者计划”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产出一批史学精品力作,为新时代历史学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3月4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布第四批“兰台青年学者计划”申报公告,经组织同行专家评审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评议,并报请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第四批“兰台青年学者”名单,现予公布。
学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祁,1989年生,安徽宿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中华文明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晚商农业及其生产组织研究》《文明视域下商周铜礼器组合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
王锐,1987年生,广西南宁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史。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道不远人:近代中国的儒学与儒生》《韶响难追:近代的思想、学术与社会》等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
王鹏,1981年生,辽宁义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参加安阳孝民屯遗址、张掖西城驿遗址、罗马尼亚Pietrele遗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Тартас 遗址、埃及卢克索Montu神庙遗址的发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温泉县呼斯塔遗址考古队队长。研究方向为青铜时代考古。在《考古》《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青铜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
吕昭,1986年生,陕西咸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理事、法国中世纪历史与考古跨校研究中心(CIHAM)联合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史、欧洲中世纪史和城市史。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Histoire Urbaine、Diasporas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曾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刘昌玉,1984年生,山东青岛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CDLI(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客座研究员,IAA(国际亚述学协会)会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亚述学)。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赋税制度研究》等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陈民镇,1988年生,浙江苍南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先秦史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有“文体”之前:中国文体的生成与早期发展》等学术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曾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李海军,1981年生,山西晋城人,古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知行特聘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族文化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骨骼考古、科技考古、医学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在《考古与文物》、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四项。
熊昌锟,1986年生,湖南龙山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委会中青年专家委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近代货币金融史、经济体制转型。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国家高端智库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