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而驰的美国“新清史”
2024-04-24“新清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在美国兴起的学术思潮和学术派别,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美国部分清史学者和我国大多数历史学者对“新清史”始终持反对态度,从“汉化”、满族特性、内亚史观、具体史实、学风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和批评。对于有理有据的学术批评,“新清史”代表人物罗友枝(Evelyn S. Rawski)、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欧立德(Mark C. Elliott)等人以各种方式作出回应,要么表示并不存在观点一致的“新清史”学派,认为批评者没有读懂其作品的本意;要么在“汉化”“帝国”等概念上绕圈子,宣称“新清史”只是在学术视角上与传统清史研究不同而已;要么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把美国“新清史”的观点和中国批评者的观点之间视为“全球史叙事与民族主义历史叙事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把中国学者关于“新清史”的观点批评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事实上,“新清史”学者面对批评者的观点,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作出正面而有力的回应,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清史”先天就有无法自证的缺陷,与历史学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背道而驰。
“新清史”对清朝边疆史实的误解
2024-04-24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在历代中央王朝的版图中不可或缺。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延续了历代王朝的基本理念,并且呈现一定的时代特色。以柯娇燕、欧立德、米华健、罗友枝、卫周安、路康乐、濮德培为代表的“新清史”学者,对于清朝治理下的边疆地区存在误解,作出了很多与史实相悖的判断。
美国“新清史”虚无主义辨
2024-04-15美国“新清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即受到一些学者赞赏,甚至有人为之倾倒,广为宣传。但是,“新清史”的系列观点也引发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的质疑和批驳,与“新清史”相关的争论由此而起。近十年来,“新清史”的势头明显见衰,但其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在某些论著中仍能看到其痕迹。回顾以往我们与“新清史”的争论,涉及清史的方方面面,有的还涉及整个中国历史。归根到底,这些争论关系到一个问题:我们与“新清史”的根本分歧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我们与“新清史”的争论,是在争辩清史的真伪与有无。
“琉球属日论”是层累的伪史
2024-03-21时至今日,“琉球属日论”仍在日本社会广泛流传,甚至持续向国际社会扩散。厘清“琉球属日论”的生成过程,展开正本清源的研究,揭露其殖民话语本质,尤为重要。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审“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错谬
2023-11-13历史上,“中国”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分裂动荡时期,各民族的向心凝聚始终是主流。任何形式的“无中国”说都是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出现的错误观点。“崖山之后无中国”是被东洋史学“遗毒”植入、西洋史学讹谬塑造的伪历史观,实质上是要割裂中华文明、掩盖中华民族大家庭交往交流交融真相,反映出网络舆论乱象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史实为依据,崖山海战前后皆中华,辽宋金的对峙局面下“中国认同”早已深入人心,元朝继承并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廓清历史虚无主义、去除秕言谬说的“锁钥”是三交史研究,关键是要坚持大历史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我们自己的古代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自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构筑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汉化”概念无法成立吗?
2023-10-11“汉化”和类似术语的基本意涵为具有特定方向性的涵化,同化只是其极端形态,而非唯一义项,二者完全可以通过修饰来加以区分。“汉化”困境并非源自这一概念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而是源自“新清史”的所谓“范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