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项共识’、铸牢政治忠诚”主题征文|梁馨蕾:从延安作风到“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

作者:梁馨蕾 时间:2025-08-08

  1940年6月1日,黄土高原的晚风裹挟着细碎的沙尘,吹拂着延安杨家岭的窑洞。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站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难以置信地望着眼前这位中国共产党“最高领袖”的住所。窑洞里只有一张比学生课桌稍大的木桌,十几把高矮不一的木椅,这些都是陕北农村常见的旧式家具。这与陈嘉庚在重庆见到的国民党高官的豪华官邸形成鲜明对比。当晚,毛泽东在窑洞前,露天备筵招待陈嘉庚。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取一旧圆桌面置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巾,适风来被吹去即弃不用。”

  在前往延安前,陈嘉庚首先抵达国民政府陪都所在地重庆,目睹了国民党官僚腐败、铺张浪费和消极抗日的景象:“酒楼菜馆林立,一席百余元,交际应酬互相征逐,汽车如流水,需油免计核,路灯日不禁止。”陈嘉庚不禁自问道:“重庆诸人之奢费,金钱从何而来?是否民脂民膏?”待来到延安后,陈嘉庚却发现:“长衣马褂,唇红旗袍,官吏营业,滥设机关,及酒楼应酬,诸有损无益各项,都绝迹不见”。延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

  “延安作风”与“重庆作风”的鲜明反差,“眼见为实”的强烈冲击,彻底改变了陈嘉庚对国共两党的固有认知。在访问延安的短短九天时间里,这位华侨实业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政治团体,更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民族希望。这种希望关乎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关乎战后中国的重建方向。毛泽东所阐释的统一战线策略、持久战思想,以及对未来新中国的构想蓝图,使陈嘉庚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建国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主张与陈嘉庚“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理想不谋而合。

  返回南洋后,陈嘉庚公开宣传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并发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是对国共两党政治生态、社会面貌的深刻洞察,更预示了未来中国政治格局的走向。“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论断在海外华人社会引发巨大反响,使许多原本对国共之争抱着观望态度的华侨开始纷纷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这为中国共产党得到国际舆论支持打开了重要窗口。

  陈嘉庚当年盛赞的延安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与艰苦奋斗精神的缩影。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是对党在延安时期工作作风的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升华。延安作风与八项规定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但二者在思想内核、价值追求与实践要求上具有深刻的传承性和一致性。

  当我们翻阅陈嘉庚的回忆录,重温那段历史时不禁感慨:八十多年前,一位爱国华侨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今天,十四亿中国人民在中央八项规定的清风中看到了民族的未来。这种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内在密钥,更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那段窑洞里的革命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在路上的精神长征。我们应当从党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中汲取作风建设的精神力量,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筑牢思想防线,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深化思想认识,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正己修身的根本遵循。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