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项共识’、铸牢政治忠诚”主题征文|马静怡:清风傲骨——郭沫若的廉洁人生

作者:马静怡 时间:2025-08-10

  郭沫若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此外他还是翻译家、书法家,是集多种知识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他的一生不仅以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著称,更以高尚的品德和廉洁自律的作风赢得了后人的敬仰。特别是他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始终坚守信仰和追求,保持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郭家非常重视子孙们的修身养性,郭母常以“尚廉洁,甘淡泊,毋苟得,毋冒进,致失本来面目,以贻先人羞”告诫郭家成员。郭沫若五六岁时,郭母晕病复发,需要芭蕉花医治。苦寻不得后,郭沫若与二哥潜入天后宫摘取到芭蕉花。郭母得知此事后不仅不喜,反而叫兄弟二人跪于床前,叹息道:“你们竟敢偷人家花园里的花,为娘倒不如病死的好!”,其父郭朝沛知晓后,又告诫兄弟二人即使出于孝心亦不可无道德底线,不可无廉耻之心。郭沫若成年后每当回忆起往事,无不心生敬畏。

  郭沫若一生忠于信仰,遵从内心,将名和利抛之脑后。北伐时期,蒋介石妄图以高官利禄收买郭沫若,他拒绝名利的巨大诱惑,作出正确的政治选择,毅然写下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暴露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在革命低潮时期,“八一”南昌起义军队撤退途中,郭沫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为党奋斗终生。郭沫若经常用个人的稿费和版税慷慨资助在危难之中的团体和个人。1930年,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生活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将出版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版税直接捐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为成立资金。

  抗战时期,郭沫若隐藏共产党员身份,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从来不为金钱动心,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制度,以杜绝渎职、腐败现象发生。在郭沫若的严格要求下,三厅造就了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在三厅人员的努力下,1938年“七七”周年纪念的献金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所献现金和物品折价金额超过百万法币。在郭沫若的领导下,由改组成立的全国慰劳总会管理献金资金,使百万献金得到了合理利用,有效支援前线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虽身居高位,仍然保持着简朴作风。1951年,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金奖,他将奖金十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向中央表示停止版税收入,他又将稿费捐献中科院,用于支持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党组,说明自己有18万余元的存款,将其中15万元交给组织处理,并告诉秘书,以后所写稿件不收稿费,寄来的稿费都要原数退还。这些捐出的稿费,后来经中央批准,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郭沫若奖学金”。郭沫若把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国家的建设事业上,自己却生活得非常节俭,衣着饮食很普通,从没有过豪华的穿戴,还主动降低工资标准,反对特殊待遇,捐赠个人文物收藏。

  郭沫若一生廉洁自律、严于律己、公私分明,身居高位却甘于清贫,才华横溢却淡泊名利,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巨匠的风骨与操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郭沫若的廉洁精神更显珍贵。无论是克己奉公的家国情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是戒骄防腐的甲申警言、廉洁自律的从政之道,都铸就了一座精神丰碑,激励后来者以廉为荣、以洁为志,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书写无愧于心的精彩篇章。

  (作者单位:郭沫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