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概览 > 合作交流
中日动物考古的对话与畅想——日本学者本乡一美一行学术访问及讲座纪要
作者:夏依热·肖开提 来源:中国考古网 时间:2024-03-01

  2024年1月12日,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先端科学研究科(综合进化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国际动物考古协会 (ICAZ) 副会长本乡一美(Hongo Hitomi)、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先端科学研究科(综合进化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寺井洋平(Terai Yohei)副教授以及青野圭(Aono Kei)一行三人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开展学术访问。此次来访,旨在商讨中日动物考古学未来学科发展及进行学术演讲。

  1月12日上午,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与陈相龙副研究员、李志鹏副研究员、夏依热助理研究员与本乡一美副教授及寺井洋平副教授会聚于科技考古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吕鹏副研究员首先欢迎客人来访,并简要介绍了本中心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向来访客人赠送了由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科技考古(第七辑)》。吕鹏、李志鹏等人陪同客人参观了本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碳十四实验室和文保中心实验考古实验室。

  随后,本乡一美副教授及寺井洋平副教授在王府井小山坡会议室分别做了题为“关于动物驯化的相关探讨”及“从日本狼的基因组来探讨狗的起源”的学术讲座。吕鹏副研究员主持讲座,袁靖研究员、李志鹏副研究员、陈相龙副研究员、赵欣副研究员、钟华助理研究员、夏依热助理研究员等参加讲座,众多动物考古学者在线参与了讲座。

参观碳十四实验室和文保中心实验考古实验室

  讲座纪要

  一、本乡一美:关于动物驯化的相关探讨

  1、新石器革命理论

  本乡一美副教授带我们回顾了柴尔德提出的“新石器革命”理论,即人类生活由狩猎采集向畜牧农耕的转变。柴尔德是第一个将农业的出现作为区分新旧石器时代标准的学者,自此关于农业起源的研究和探讨延续至今。

  2、动物考古研究

  本乡一美副教授简要介绍了她过去25年一直在持续的工作,即西南亚地区卡耀努遗址家养有蹄类动物(包括绵羊、山羊、牛和猪等)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卡耀努遗址是安纳托利亚地区最古老的农村聚落,呈现了由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定居社会的历史进程,获取动物资源方式的转变是造成此种转变的原因,由此带动了利用动物资源方式的变化。

  3、家畜驯化

  本乡一美副教授提出了几项关于家畜驯化过程的一些认识:

  3-1 驯化过程是个相当罕见的过程

  人类并非可以驯化任何物种,例如我们可以驯化马,但不能驯化斑马;迄今为止,在148种大中型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中,人类只成功驯化了15-20种,在20万种植物中,人类只成功栽培100多种。

  3-2 驯化过程人类对动物干预和动物进行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3-3 驯化进程因物种而异,对不同物种的多次尝试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导致完全驯化

  本乡一美副教授同时还总结回顾了动物考古及生物学对驯化这一复杂过程的定义。她提到,动物考古学认为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动物种群进行密集、持续和有意的控制,导致动物的饮食结构、活动和繁殖能力以及表型发生重大变化(Bokonyi 1969; Ducos 198; Meadow 1989)。而生物学定义的驯化是动物适应人为环境的过程;是通过人类的选择作用(即对人类有利和受人类青睐的变异特征的积累)以及对其繁殖的控制,使其在基因上产生与野生种群遗传隔离的过程。

  4、定居生活与驯化

  本乡一美副教授提到大约1万年前定居村落的形成是推动动植物驯化的关键,因此,有关驯化动物的文化或社会维度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著名动物考古学家Richard Meadow认为驯化是人类将注意力从死去的动物转向活着的动物及其后代的过程,驯养动物意味着人类拥有它们,这些牲畜成为人类可以转让、继承或交换的财产,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和社会。

  5、多学科合作研究

  本乡一美副教授指出: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于阐明家养动物的驯化、传播、与野生种群杂交等复杂过程非常重要。她总结了以下几点:

  1)经典的动物考古方法仍然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动物种群的物种组成、体型变化、种群结构(性别和年龄比例);

  2)利用古DNA和稳定同位素方法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古DNA可以揭示家养动物从驯化中心向其他地区扩散的情况,以及与当地野生种群杂交的情况;稳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在驯化起始阶段,在野生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形态变化不那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在动物完全驯化之前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人类是否对动物有任何饲养或管理行为。

  最后,本乡一美副教授表示很高兴考古所有这样一个多学科融合的科技考古中心,在这里可以对动物遗存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与此同时,她期待双方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合作研究。

吕鹏副研究员主持讲座

关于驯化过程的探讨

  二、寺井洋平:从日本狼的基因组来探讨狗的起源

  1、古DNA提取方法

  寺井洋平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以微损方法(Minimum distractive method, 参见Harney et al.,2020)在提取古代日本狼和日本家犬DNA中的应用。此方法是将牙齿的部分牙根直接浸泡在裂解缓冲液中,并在不破坏牙齿结构的前提下,从牙根的牙骨质中分离出古代DNA,此方法与传统的破坏性即磨粉取样相比,也可以提取等量古代DNA。

  2、家犬的起源

  寺井洋平副教授介绍到家犬作为最早的驯养物种,其驯养和传播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家犬与灰狼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的家犬构成一个单系群,且该单系群与欧亚灰狼是姐妹群。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家犬起源于欧亚大陆的假说。虽然针对家犬起源于何时何地的研究依然存在争议,但是大部分学者支持家犬是由灰狼驯化而来的说法,且家犬与灰狼分化的时间大约在距今2-4万年前。此分化时间是基于基因组数据的推测,而不是考古学证据。

  2、日本狼的全基因组

  日本狼(Canis lups hodophilax)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它们曾生活在日本的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地,并于100对年前灭绝(Ishiguro et al., 2009)。寺井洋平副教授及团队研究了9只江户至明治时期的日本狼的全基因组数据,并将它们与现生和古代灰狼及家犬进行了分析。用全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1)系统发育树上所有的家犬构成一个单系群(包括东欧亚、西欧亚家犬和雪橇犬),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日本狼与家犬单系群形成一个姐妹群,这表明日本狼与家犬的遗传关系很密切。更新世灰狼在系统发育树上位于欧亚灰狼谱系的根部,说明更新世灰狼并不是家犬的直系祖先。

  3、灰狼谱系

  现存的灰狼分为三个单系群:北美灰狼、欧亚灰狼和家犬谱系。系统发育树显示,北美灰狼最先从其郊狼祖先中分化出来,形成了进化树根部的一个亚支系;其次是欧亚灰狼,其中,更新世灰狼最早分化出来且灭绝,而其他现生欧亚灰狼则形成了欧亚灰狼的另一个亚支系。该亚支系包括由欧洲灰狼、中东和印度灰狼与东亚灰狼组成的姐妹支系。东亚灰狼支系更接近于分化成日本狼及家犬的共同祖先支系,随后家犬分化成东欧亚及西欧亚谱系。该系统发育树表明,家犬的分化很有可能是介于东亚的日本狼与家犬的共同祖先支系之间,发生的地点很可能是在中国大陆。这也表明了中国古代家犬和古代狼遗存对于解决家犬起源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家犬和灰狼的系统发育关系图

  寺井洋平副教授同时还指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家犬的驯化是指其与人类建立了亲密关系,即人类开始饲养家犬是家犬驯化的开始。但基因组数据只能给我们提供家犬这个支系出现的时间信息,却不能为我们提供人类是何时何地开始与家犬为伴并与它们建立亲密关系的其他信息。

  4、家犬谱系

  以往的研究通过分析全基因组数据表明家犬在距今2.4-1.7万年前分化成东欧亚(包括中国犬及日本犬)和西欧亚两个谱系。随后,雪橇犬系(包括雪橇犬和美洲犬)距今1万年前分化成另一个主要的家犬谱系(Botiguéet al.,2017; Sinding et al.,2020)。伴随着同人类迁徙到世界各地,家犬群体通过各种杂交形成了一系列混合群体,其中,澳洲野犬及新几内亚犬(东欧亚谱系)和非洲犬(西欧亚谱系)在迁徙出欧亚大陆后,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很少与欧亚家犬混杂,从而保持了古代家犬的遗传特性。它们是各自支系上最古老的、也是基因上亲缘关系最远的家犬。

  5、家犬与日本狼的遗传关系

  基因流f3和f4统计量结果显示在现生和古代家犬中,东欧亚家犬中的澳洲野犬和新几内亚犬与日本狼的遗传亲和力最高,西欧亚家犬中的非洲犬与日本狼的遗传亲和力最低。基因渗入分析f4-ratio统计量结果显示日本狼的祖先基因在东欧亚在与西欧亚家犬分化后的早期阶段向东欧亚家犬渗入。这种基因组渗入程度在澳洲野犬和新几内亚犬中比例最高(5.5%),其次是在日本现代犬(3-4%)及其他东欧亚家犬中。

日本狼对家犬的基因渗入

  会后,科技中心各位老师与演讲人就进一步加强中日动植物考古学术交流以及开展合作研究进行了友好、深入的交谈。双方以此次访问交流为契机,就日后共同推进青年研究人员和学生的交流和互访等达成了一致看法。

下一条: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孙向军书记来边疆所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