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概览 > 党群工作 > 群团活动
古代史研究所召开2023年度学科动态报告会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4-03-11

  2024年1月25日-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动态报告会在京举行。古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笑洁、所长卜宪群出席会议并讲话。

  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主持学科动态报告会开幕式,卜宪群致开幕辞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做学问,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全力推动全院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古代史研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本学科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坚持前沿性、基础性和理论性并重,也取得了不少令人可喜的成绩。希望各位报告人能够以此次学科动态报告会为契机,对2023年本学科、本研究室的发展状况做好总结,向本所和学界学人分享中国古代史研究最新进展。

  本次学科动态报告会为期两天。报告会上,古代史研究所14个研究室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就2023年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十国史、宋辽西夏金史、元史、明史、清史、古代思想史、古代文化史、古代社会史、古代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古代通史等古代史分支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以及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焦点问题、代表性学者及著作、学科发展总体评价等作了全面报告。郭沫若纪念馆就2023年郭沫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了报告。

  2023年,全国史学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守正创新、奋力开拓,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等重大实证与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这些进展的最新成果,在15位报告人的汇报中得到了非常具体的展示。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清代“大一统”国家性质、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等重要议题,是先秦史、清史、历史地理、古代思想史、古代文化史等诸多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同时,各报告人还就各研究室、学会、中心以及学术集刊发挥的统筹、引领全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报告。

  2023年,先秦史学科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的“第二个结合”等重大理论问题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三星堆与商周文明等重要问题考证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学科交叉方法的使用,考古新发现和古文字材料的整理等都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秦汉史研究总体上延续过去十年的趋势,研究多以出土文献、尤其是简牍资料为中心。受新资料公布的影响,对秦及汉初、西汉、东汉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平衡的样态,前重后轻,而研究话题亦被资料牵动。不过,随着各地新见东汉简牍和西北悬泉汉简等资料的陆续公布,以及传世史料价值的再发掘,这一不平衡的情况正在日趋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学界对史料的运用方法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以往填补空白或者大写意式的研究固然仍有其学术价值,但不少研究者在精雕细琢的基础上,注意运用传世史料、考古发现、出土简牍去重建历史上“行动者”的历史,发现其中复数的隐匿的人。并从中提炼概念,或者回应学术史上的基本问题。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史料的发现与发掘仍是本年度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对旧有史料进行深度发掘成为学科发展面临的难题。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视野不断拓宽,本年发表的诸多论著都以汉唐或中古为题,试图从长时段宏观的视角寻找论题的切入点。可见,把握汉唐间历史发展的脉络,对学者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回顾去年的隋唐五代十国史研究,一些特点和趋势非常明显:首先,对新出史料的运用,逐渐摆脱了以出土文献补证传世史料的单一思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新出史料的文体、物质形态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同性质的史料背后的政治、文化语境,在史料的整体把握上立体、丰富地重建历史,透视社会。其次,政治史与制度史等传统领域,研究稳步推进,运用的材料日益广泛,相关问题的探讨日益细化、深入,并与新兴学科形成了良性互动。最后,礼制史、宗教史、社会史等过去的边缘领域,继续呈现活跃态势,相关领域正在走出专门史的分野,而与政治、制度等中古史传统领域相结合,其所提出的新线索、新问题,正吸引越来越来多的学者涉足、思考、回应。

  2023年宋辽西夏金史学科研究主题广泛,多学科交叉,新的研究视域不断开拓,问题意识比较鲜明;宋代政治史研究继续升温,尤其是以皇帝为对象,如太祖、徽宗、高宗朝,均有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时制度史和信息渠道依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经济史、货币史、财政史、社会史以及图像史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学术增长潜力,相关问题挖掘不断深化细化;学术思想文化史依然保持热度,在理学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情况下,以经学和历史书写为导向的学术思想史研究越来越受重视;辽夏金民族交流、认同与融合的研究持续热点状态,地方行政、礼制史、文献学和西夏社会经济史也持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同海外的学术交流互动日益广泛深入,在吸收其学术研究方法和问题导向的同时,大陆本有学术脉络的独立性和自身优势也在凸显。

  2023年元史学科新见材料受到关注,包括宋元明纸背文书、方志、族谱等。近年来元史学者从一些可信的民间谱牒中考释了怯薛制度、公文佚文和勋臣家族世系等重要问题,显著补益了元史研究。同时,典藏史料的电子化与资源流通的普遍化极大扩展了元史研究的文献视野,“跨断代、跨学科、跨国别”研究意识的普遍增强也给元史研究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气息。

  2023年的明史研究,总体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随着新冠疫情的解除,不同专题、不同规模的学术会议呈现全面开花状态;二是成果数量大致与上年度相当(专著近20部,论文约600余篇),制度史研究的成果尤为突出,明史研究大体处于平稳、有序向前发展的阶段。

  清史学科2023年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在不同领域有多部成果推出,中央、地方、基层治理仍是清代政治史研究中的重心。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提出,准确认识并把握清代国家“大一统”特征进行研究,成为清代政治史、边疆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的热点。

  2023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延续了之前的良好态势,学术成果产出丰硕。多学科的介入、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丰富多彩,学术路径与研究方法的反思带来学术旨趣的转向和研究领域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被历史地理学者充分地探讨。

  2023年度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最新进展主要聚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出土文献的利用、儒家经学思想、宋明理学中的朱子学研究四个热点上。在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的发展上,本年度的特点一是对碑刻、图像背后蕴含的宗教思想观念的考察,丰富了思想史的研究资料;二是长期被忽视的清中后期的公羊礼学得到更多的重视。

  古代社会史2023年度学科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社会史的专著和论文蓬勃发展,但应该更重视选排,不要重复出版,同时还要关注质量和原创性。第二,区域社会、家族、社会生活史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有待于继续提高。第三,民间文献和地方档案仍有很多新史料值得深挖。第四,由于社会史作为专门史的特殊性,一直都是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典范。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古代社会史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自说自话”的问题,不少研究内容重复、碎片化,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2023年传统陆海丝绸之路史研究持续活跃,内陆欧亚史研究方面也有较多成果,新出考古材料和文献批量问世,在展示古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微观景象方面继续努力耕耘。本年度研究争议焦点问题则是区域国别研究中的边疆视野,中国区域国别学作为独立一级学科设立仅仅一周年,从交叉学科发展到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范式,区域国别研究理路的构建方兴未艾,也势必成为引领古代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的另一生长点,进一步激发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的潜能。

  2023年,古代文化史研究专著类成果300余种,论文1000余篇,呈现“井喷式”发展的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演进、政治文化史、生活文化史、区域文化史、文明交流互鉴史是本年度研究的热点所在。学者们围绕如何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路径等问题作出了深入思考。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开展,系列成果的陆续推出,展现出中国学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

  2023年的通史研究,呈现繁荣景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密切相关。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2023年下半年,产生了100余篇文章。不过这些文章大多偏重于宣传阐释,在学术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2023年,古代通史研究室为推动中国古代史“三大体系”建设,追寻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与写作的会通传统,进一步打破学科藩篱与局限,开展跨学科对话与多学科融合发展,发掘、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通史作为一个学科,在不断的讨论与争鸣中,逐渐清晰,为构建当代中国通史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

  2023年郭沫若研究相较于2022年来讲,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学术论文、学术会议的数量与质量较之2022年有所下降,获得高层次项目资助的课题基本持平,学术传播方式与手段有所增多,整体来讲,郭沫若研究的社会影响力持续增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古代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刘中玉、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科研处处长陈时龙分别主持25日、26日报告会。

  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昌荣主持报告会闭幕式,赵笑洁致闭幕辞表示,古代史研究所的学科动态报告会过去已经举办过十二届,是一项很有传统的品牌学术活动。今年我们将报告的时间从一天增加为两天,也是希望今后各研究室能够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学术视野,认真追踪、梳理、提炼、总结全国史学同行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一年的深耕细作、两天的报告展示,将中国古代史学界和本所的学术成绩、研究特色、存在不足更好地凸显出来。这项工作既能提供一种方向性,也是一种正面的激励警醒。希望本次动态报告会能够成为新的起点,激发更多的学术热情与创新精神;同时,希望对本次学科动态报告内容进一步完善,编辑好年度《中国古代史年鉴》。

  经评选,古代文化史研究室(报告人宋学立)、古代通史研究室(报告人赵现海)、元史研究室(报告人罗玮)、郭沫若纪念馆(报告人张勇)、宋辽西夏金史研究室(报告人雷博)被评选为本年度学科动态报告会“优秀报告”,卜宪群宣布获奖名单,所领导为获奖研究室颁发获奖证书。

  中国古代史年度学科动态报告会制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重要学术品牌之一,是系统反映中国古代史研究进展、全面掌握学科年度发展状况、研判学科发展趋势和走向的重要举措,迄今已举办十三届。

下一条:历史理论研究所召开“登峰战略”中外史学理论重点学科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