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院概览 > 科研管理 > 管理动态
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成功召开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2-08-29

  2022年8月18日上午,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在中国历史研究院阅微厅召开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研究室主任罗敏主持会议,出席座谈会的研究人员有:金以林副所长,研究室离退休老同志杨天石研究员、曾业英研究员、杨光辉副研究员、汪朝光研究员,曾任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奇生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李在全研究员(现为近代史所革命史研究室主任),以及研究室全体在职员工。

  半个世纪前,在中央指示与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以李新同志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克服困难,创榛辟莽,于1972年秋在近代史研究所组建“中华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改称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开展民国史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民国史已从初创时的幼苗,成长为枝叶繁茂的大树,成为中国断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学科中充满活力、创新叠出、成果丰硕的研究领域之一。

  金以林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民国史研究范围起自1912年,终至1949年,上承清代晚期,下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型的重要过渡期,是中国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部断代史。系统总结这一时期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自1972年中华民国史研究组成立以来,民国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发展繁花似锦。2003年,民国史学科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2017年又入选社科院学科建设“登峰战略”资助计划的首批“优势学科”。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李新任总主编、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牵头组织,聚集全国一百余名学者集体编写的《中华民国史》36卷本(含《中华民国史》16卷、《中华民国史人物传》8卷、《中华民国史大事记》12卷),由中华书局集中出版。这套代表民国史研究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经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前后历时40年完成,奠定了民国史学科的研究基础,构成了民国史研究较为完整的体系。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研究员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民国史研究室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点点滴滴。杨天石谈到,李新同志对民国史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应继承与发扬董必武、吴玉章、李新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努力将民国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杨天石希望未来民国史研究室能继续沿着前辈学者的道路,戮力实干,超越已有成绩。

  曾业英研究员谈到李新对民国史学科成长所作出的贡献,这其中,李新特别注重专题档案史料的收集。曾业英曾在专题资料组服务,参与《民国人物传》、《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等资料的编纂工作。他认为民国史资料收集与编纂工作不仅为民国史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史料基础,并且他本人也从中受益良多。

  杨光辉副研究员表示,研究人员要敬业、爱国,并坚持以正确的指导思想研究民国史,将民国史研究工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汪朝光研究员谈到,李新创办民国史研究组(室)的规划中有相当科学的一面,先从编纂资料入手,再做人物传、大事记,为此后的集体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人文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规划与布局。此外,汪朝光研究员从个人经历出发,认为通史研究与个人专题研究可以互补,通史研究也有助于青年研究工作者的快速成长。

  王奇生教授在民国史研究室任职期间曾参与张海鹏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通史项目,也非常赞同通史研究与个人专题研究的互补性。此外,王奇生教授还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了史料收集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民国史研究室以及近代史所长期以来重视资料建设的传统表示赞赏。

  李在全研究员对前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民国史学科表示敬意,并回忆了他自进入民国史研究室工作以来参与集体研究与资料整理的点点滴滴。

  自由讨论环节中,各位与会同仁畅所欲言,畅想未来。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成立五十周年座谈会圆满结束。

上一条: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
下一条: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完成换届选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