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中国 > 文史长廊
祭灶与灶神像
作者:乔红 来源:“博物馆中国”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02-04

  灶神,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在古代,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灶神崇拜最初源于先民的火崇拜和太阳崇拜。“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最古老的灶神除炎帝外,还有黄帝和祝融。随着灶神在神坛上演变成一个由天帝派驻人间千家万户的小神后,灶神的来历就有了种种新的传说。汉代以后,灶神已成为完全人格化、社会化的家庭神祗。一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一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忌卿,有六女皆名察洽”。灶神既是“一家之主”,主宰人的福祸灾祥、衣食来源,又有司察人过、上告于天的职能。在人们且敬且惧的心态下,发展自己的神格,成为一个在人间毁誉参半的神祗。

  祭灶是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火祭演化而来的。据古籍记载:“商汤作五祀,户、井、灶、中溜、行,至周而七。”商代就已有专门祭灶神的礼仪,周代继承了这一习俗。“孟夏之月,其祀灶。”那时的祀灶礼在夏天举行,而且是荤祭。汉代是汉族祭灶礼俗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宫廷中虽还有夏季祭灶之风,但在民间已开始了腊月祭灶。“宣帝时,阴子方者……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魏晋南北朝时,祭灶与汉代一样是用荤祭,晋时明确提出灶神上天白人罪状,人因此而损阳寿的说法。同时,有了灶神每年于腊月二十五日向天帝禀告人间是非的观念。唐代灶神与司命神已融为一体,灶神亦称“司命”,祭灶礼俗中,就有了“醉司命”的新内容,即“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此俗一直延续至近现代。宋人范成大《祭灶诗》生动详细地描绘了宋代的祭灶情景,从中可知当时亦为荤祭,祭礼时女人要回避,后世汉族禁妇女祭灶之俗由此而来。宋代祭灶传承了唐代抹酒糟于灶门的习俗,同时出现了贴灶马、烧纸钱的现象,供品中始有胶牙饧等甜食,并有装扮灶神跳舞祈吉的习俗。明代宫廷内虽仍是荤祭灶神,民间则改荤祭为素祭。为灶神上天准备马料、焚烧灶神纸马等都已很流行,并在祭灶礼中增添不少禁忌习俗。

  清代祭灶,已形成一套洋洋大观的祭祀礼仪。清宫廷行汉俗自康熙始。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在坤宁宫祭灶,由内务府宫殿监负责,“陈祭品三十二,黄羊一”,黄羊在南苑猎取,灶糖则由内务府备贡运京。届时,皇帝、皇后分别至此行三叩礼。礼毕就将点心等赏给首领太监,黄羊赏给厨役。这天当值的亲王、贝勒等“皆给假回家祭灶”,故人们称这天是“祭灶节”。旧时北京民间祭灶也很讲究,事前要进行大扫除,祭灶“惟用南糖、广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以祀神,清水草豆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

  清代,祭灶礼中所用的灶神图像丰富多样。而北京供奉的灶君图像形式最多,首都博物馆收藏有多幅极富民族特色的灶神像。有灶神夫妇并坐捧圭的“家灶”;有灶神一人独坐的“官灶”或“鳏灶”;有尺幅较小、灶君会见玉帝的“上天灶”;有旗人贵族专用、尺幅较大、绘制精细的“神灶”;也有供无家可归者临时贴用的“烧灶”等,不一而足。或精致细腻,或粗犷简约,或拙稚朴实,反映了清末民初时北方地区民间艺人的艺术风格。

上一条:历久弥新中国年
下一条:一千五百年前 荆楚春节习俗的古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