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中国 > 文史长廊
张之洞与陈宝箴的交谊及湖南维新运动
作者:茅海建 来源:《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时间:2021-06-29

  如果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湖南戊戌维新中所兴办的一切,如学堂、学会、学报、保卫局、小轮公司等等,并无新奇之处;在当时的通商口岸,如上海等处,已司空见惯;即便是放在其他省会城市,如广州、杭州、武昌,也不彰显;然而,湖南是一个思想相对保守的省份,湖南人的激烈性格使之冲突激烈,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的介入又使之格外引人注目。湖南两派的对立,影响到了北京。……湖南是戊戌政变后惟一受到惩处与清算的省份,原因是康有为一派的活动及其人事关系。

  陈宝箴与康有为的直接交锋与保举张之洞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三年秋来到湖南主持时务学堂后,湖南的维新思潮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激发了一些矛盾,其中有学术思想的,也有政治思想的。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梁启超离开湖南,而湖南内部的矛盾非但未减弱,反而日趋激化。湖南巡抚陈宝箴、其子陈三立对于康、梁的学术思想,即新学伪经、孔子改制之类并不认同,陈寅恪称:“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 ”然对湖南新兴起的维新思想,陈宝箴、陈三立仍精心加以维护,以能用此促变湖南士绅的保守风气。作为一位地方官,陈宝箴在新旧两派对立中采取了折中主义的作法,尽力予以调和。尽管此时张之洞及其幕中对署理湖南按察使、长宝盐法道黄遵宪已有很大的负面意见,陈宝箴对黄仍是信任有加。

  然由学术对立而造成的政治对立,也使陈宝箴感到忧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七日(1898年 7月 12日),陈宝箴上奏“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陈宝箴此折,陈词极为委婉,对康有为弹劾之时又有保全之意,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光绪帝对康的态度;陈宝箴此折,又显示了他比张之洞更为敢言的性格,即直接站出来反对康有为学说。而该折最重要的言词,在于“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以此窥其生平主张民权,或非定论”等句,即将“康学”的根本定为“民权平等之说”。陈对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推测,又与前引陈庆年日记中所言张之洞称“康长素辈主张素王改制,……平等、平权,一万年做不到”,即张之洞的推测,是完全一致的;尽管从“张之洞档案”中还看不出来陈为此折与张商量过。六月十八日(8月 5日),光绪帝收到该折后,没有直接处理,而是发下交片谕旨给孙家鼐:

  谭继洵奏请变通学校科举、陈宝箴奏请厘正学术各一折,著孙家鼐于明日寅刻赴军机处,详细阅看,拟具说帖呈进。

  孙家鼐奉旨对陈宝箴奏折“拟具说帖”,即“议复陈宝箴折说帖”,措辞要比陈折严重得多,称言:

  臣谨将康有为书中最为悖谬之语,节录于后,请皇上留心阅看。……臣观湖广总督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书中所论皆与康有为之书相反,盖深恐康有为之书煽惑人心,欲救而正之,其用心亦良苦矣。皇上下诏褒扬,士大夫捧读诏书,无不称颂圣明者。……今陈宝箴请将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一书销毁,理合依陈宝箴所奏,将全书一律销毁,以定民志而遏乱萌。

  孙家鼐完全赞成陈宝箴的意见,同时他也看出了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刺康”用意。但光绪帝没有采纳陈宝箴、孙家鼐的意见,而是对康有为依旧信任有加。

  湖南矛盾的激化,也传到了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的对策是通过光绪帝给陈宝箴施加压力。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1898年 8月 10日),御史杨深秀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请申谕诸臣力除积习折”。该折虽未从档案中检出,但当天光绪帝对此下发的谕旨称:

  即如陈宝箴自简任湖南巡抚以来,锐意整顿,即不免指摘纷乘。此等悠悠之口,属在搢绅,倘亦随声附和,则是有意阻挠,不顾大局,必当予以严惩,断难宽贷。

  这表面上是一道温旨,但指向却十分明确,如果对照当时湖南的情势,光绪帝是要陈宝箴对王先谦、叶德辉、欧阳中鹄一派下手,“予以严惩,断难宽待”。按照当时的通信速度,陈宝箴奉到此旨似在七月初旬,以他的政治经验,当知京中必有奏折。如果对照当时湖南对立的两派,及熊希龄、唐才常等人与康、梁派的关系,他也应知道,康、梁一派是背后的操作手。然而,湖南的形势仍未依康、梁的愿望而发展,时务学堂自放假后未能再度开学,南学会不复再开,《湘学报》的管束亦加严格,而陈宝箴的态度也越来越明显偏离湖南的激进派。七月二十九日(9月 14日),御史杨深秀再次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裁缺诸大僚擢用宜缓特保新进甄别宜严折”,直接攻击陈宝箴:

  臣前奏湖南巡抚陈宝箴锐意整顿,为中华自强之嚆矢,遂奉温旨褒嘉,以励其余。讵该抚被人胁制,闻已将学堂及诸要举全行停散,仅存保卫一局,亦复无关新政。固由守旧者日事恫喝,气焰非常,而该抚之无真识定力,灼然可知矣。今其所保之人才,杨锐、刘光第、左孝同诸人,均尚素属知名,余多守旧中之猾吏。……倘皇上以该抚新政重臣,信其所保皆贤,尽加拔擢,则非惟无补时局,适以重陈宝箴以咎。仍请严旨儆勉,以作其气,于其保举之人,分别加以黜陟,万勿一概重用。

  “被人胁制”、“无真识定力”,都是非常严重的用语,该折还要求光绪帝对陈宝箴“严旨儆勉”。光绪帝收到此折,感到情况十分严重,当日发电旨给陈宝箴:

  有人奏,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闻已将学堂及诸要举全行停止,仅存保卫一局等语。新政关系自强要图,凡一切应办事宜,该抚当坚持定见,实力举行,慎勿为浮言所动,稍涉游移。

  这是一道不留余地的严旨,陈宝箴奉到后自知京中情况大变,圣恩不可测,上奏人必是康、梁一派。他于八月初二日(9月 17日)发电上奏,说明情况:

  昨承钧署电,奉旨:有人奏,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闻已将学堂及诸要举全行停散各等因。仰蒙圣训周详,莫名钦感。窃湖南创办一切应兴事宜,并未停止。现复委绅蒋德钧往湘潭等处,联络绅商,来省设立商务等局。前议派聪颖学生五十名至日本学习,近日来省求考选者千数百名。风气似可渐开。言者殆因学堂暂放假五十日,讹传停散所致。前七月十三日学生均已来馆,续聘教习亦到。其余已办各新事,当另折具陈。现在亦无浮言。自当凛遵圣训,坚持定见,实力举行。请代奏。宝箴肃。冬。

  尽管陈宝箴找了许多理由为自己回护,但仍没有正面回答学堂、学会、学报等“要举”之情。

  到了此时,陈宝箴已在思考北京的政治形势,光绪帝前后两道严厉谕旨,是他为政期间前所未有之事。他感到朝廷的谕旨已很难继续贯彻执行。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 9月 21日),即北京戊戌政变发生的当天,陈宝箴给张之洞发去一电:

  廿二日接总署电,奉旨:昨日明降谕旨,令藩、臬、道、府上书言事等因。本应即行传谕,因明降谕旨未到,疑必尚有条目分别办理之处,故且恭候。本日始经电局传到。廿七日谕旨内有其州县官应由督抚代递,即由督抚将原封呈递,不得稍有阻隔,总期民隐尽能上达,督抚无从营私作弊等因。是既设督抚以管辖州县,又使数十百州县以管辖督抚。仅一督抚安能胜数十百倍州县之钤制耶?今日督抚本畏州县反噬报复,惮于纠参,今又授州县以钤束之权,更何敢稍一过问?又道府径自奏事,士民上书皆由道府代奏,不许稍有阻格,恐自此奸伪朋兴,纪纲扫地,图治转以致乱。似宜据理直陈,以资补救。惟应由外间上言,抑姑听近臣谏阻,乞钧裁速复为盼。箴叩。鱼。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命司员士民可自行上书,后又扩大到藩、臬、道、府、州、县等地方官员,是当时重大的改革决策,也是康有为一派竭力推动的结果。陈宝箴对朝廷的这一决策非常不满。他认为,此举将会引发极大的政治混乱,致使督抚逐渐丧失对地方的控制力;而各地士民上书,由道、府代呈,将会“奸伪朋兴,纪纲扫地”。他先前奉到的两道谕旨,只是京官上奏的结果;如果地方官员及士绅也不停地“告御状”,将激起湖南更大的政潮。陈宝箴由此提议向光绪帝进谏,以取消这些新政策。他为此询问张之洞,是由各地疆吏直接上奏,还是请朝中近臣内中谏劝?依照陈的性格,说了就会做,如果张表示同意,他会立即上奏要求光绪帝收回成命。仅过了一天,八月初七日(9月 22日),陈宝箴发电总理衙门,请其代奏,要求光绪帝召张之洞进京:

  近月以来,伏见皇上锐意维新,旁求俊彦,以资襄赞。如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等皆以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仰见立贤无方、鼓舞人才至意。惟变法事体极为重大,创办之始,凡纲领、节目、缓急、次第之宜必期斟酌尽善,乃可措置施行。杨锐等四员,虽为有过人之才,然于事变尚须阅历。方今危疑待决,外患方殷,必得通识远谋,老成重望,更事多而虑患密者,始足参决机要,宏济艰难。窃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忠勤识略,久为圣明所洞鉴。其于中外古今利病得失,讲求至为精审。本年春间,曾奉旨召令入都,询商事件。旋因沙市教案由沪折还。今沙案早结,似宜特旨迅召入都,赞助新政各事务,与军机、总理衙门王、大臣及北洋大臣,遇事熟筹,期自强之实效,以仰副我皇上宵旰勤求至意。愚虑所及,谨冒昧电陈。乞代奏。宝箴谨肃。阳。

  这是一封字斟句酌精心撰拟的长电,十分清楚地表示了陈宝箴对朝廷激进政策的不满,当然包含着对康有为一派政治倾向的不满;也十分清楚地表示了他对军机诸大员施政能力的不满,并直接提到“参与新政”四章京“阅历”不足。他用非常策略又相当明确的语言,请求光绪帝召张之洞入京主政,是其深思熟虑后开出的挽救时局的政治处方。他在该电中称张之洞“忠勤识略”、“于中外古今利病得失,讲求至为精审” —是他从光绪十二年到广州后与张相处十二年而得出的一个全面评价。这一份重要的电报,陈并没有与张商量。“张之洞档案”中录有张之洞幕僚许同莘所抄录的该电,题名“陈巡抚致总署电”,并书“同莘按:此电发后,陈中丞并未知会至鄂。兹从总署档案录出”。这显然是张之洞去世后,许同莘整理其档案时才抄录的,即张之洞生前根本不知此事。而这一份电报到达北京时,已是八月初八日,慈禧太后当日在西苑勤政殿举行了重新训政的仪式。

  陈宝箴的罢免与保卫局的保全

  如果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湖南戊戌维新中所兴办的一切,如学堂、学会、学报、保卫局、小轮公司等等,并无新奇之处;在当时的通商口岸,如上海等处,已司空见惯;即便是放在其他省会城市,如广州、杭州、武昌,也不彰显;然而,湖南是一个思想相对保守的省份,湖南人的激烈性格使之冲突激烈,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的介入又使之格外引人注目。湖南两派的对立,影响到了北京。除前节已述杨深秀两次上奏外,湖南籍保守京官左都御史徐树铭、御史黄均隆亦有相同的行动,先后上奏攻击湖南维新运动,而光绪帝皆未加处置,旨意十分明确。

  戊戌政变发生后,慈禧太后关注点是康有为及其北京的同党,对湖南并未十分注意。八月十二日(9月 27日),御史黄桂鋆上奏攻击湖南维新运动,要求捉拿黄遵宪、熊希龄等人,罢免陈宝箴、徐仁铸,派员接任。

  慈禧太后于十四日下令将翰林院编修、湖南学政徐仁铸革职,十六日派户部侍郎吴树梅为新任湖南学政。此为首次涉及到湖南。八月十六日(10月1日),给事中张仲炘上奏攻击湖南维新运动,指名黄遵宪、熊希龄等人。八月二十一日(10月 6日),湖南籍御史黄均隆上奏攻击湖南维新运动,指名陈宝箴、黄遵宪、熊希龄、陈三立、江标,涉及康有为、张荫桓、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皆是慈禧太后深恶痛绝之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是:

  陈宝箴信任梁启超、黄遵宪、熊希龄等……屡保康有为、杨锐、刘光第等,其称康有为至有“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等语。……今逆党已明正典刑,陈宝箴应如何惩治之处,出自圣裁。

  黄均隆此折,是湖南籍保守京官与康有为一派斗争的继续。但他完全歪曲了陈宝箴原折之意,将要求“自行毁版”称之为“保举”。慈禧太后不知陈宝箴前折之具体内容(此时似也无人敢以真情相告),盛怒之下,将该折中言及之人全部重惩:

  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著一并革职。候补四品京堂江标、庶吉士熊希龄护庇奸党,暗通消息,均著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此处“滥保匪人”的“匪人”,应指康有为。当日,慈禧太后并令军机处电寄谕旨给张之洞:

  湖南省城新设南学会、保卫局等名目,迹近植党,应即一并裁撤;会中所有学约、界约、札说、答问等书,一律销毁,以绝根株。著张之洞迅即遵照办理。

  该电旨中的内容,亦为黄均隆弹章所言。湖南是戊戌政变后惟一受到惩处与清算的省份,原因是康有为一派的活动及其人事关系。

  ……

  然而,八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罢免陈宝箴、陈三立等四人的谕旨,由于不是电旨,总理衙门于八月二十二日(10月 7日)申刻(下午 3-5时)发,当日亥刻(晚 9-11时)到达武昌。张之洞奉到该电,很可能大吃一惊。自从杨锐等人不审而诛之后,张之洞已身感政变后的萧寒。陈宝箴的罪名是“滥保匪人”,陈也确实保举过“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两人,但张之洞绝不会想到,慈禧太后因黄均隆的不实之词,误以为陈保举康有为而将之罢免。八月二十三日中午,张之洞分别发电其子张权、刑部主事乔树枏,探询情况。当日,陈宝箴发电张之洞,谈派学生留学日本之事,仍不知其已被罢免之事。八月二十四日(10月 9日),张之洞亲笔写下致陈宝箴电报:

  急。长沙陈抚台。贤桥梓忽遭絓误,不胜骇叹。因何挑动,未喻其故,尊处知之否?湘省失此福星,鄙人失此德邻,如何如何?以后湖南教案、开埠、铁路三事,必然枝节丛生,三湘无安枕矣。铁路如必不能办,只可缓办,教案、开埠,人岂容我缓哉?且路款已借,亦不能缓。思之忧灼,夜不成寐。新令尹尚未知何人。先此奉慰。敬。

  张之洞此电情真意切,其中提到的诸多教案、岳州开埠、粤汉铁路,在思想相对保守的湖南皆是难办之事。当日,张之洞又发电盛宣怀和正在北京的瞿廷韶,询问新任湖南巡抚的人选。恰张之洞发电未久,陈宝箴于二十四日未刻(下午 1-3时)发来电报:

  督帅张:李臬司因病,急欲交卸。部文已到,拟委夏道献铭暂行接署。箴父子俱蒙恩,不加严谴。至印务应如何交代,今日想可奉旨矣。箴叩。敬。

  从此电来看,陈宝箴已奉到革职的谕旨,但尚未接到张之洞“敬电”。该电只称“俱蒙恩,不加严谴”,无一语称怨,实有古大臣之风度;他将谕旨中“滥保匪人”一语,理解为保举杨锐、刘光第两人。而当陈宝箴收到张“敬电”后,又于八月二十五日亥刻(晚9-11时)回电:

  奉敬电,具蒙勤注,感刻零涕。湘中三年,幸叨广荫,获免颠隮,而溺职辜恩,复以丛疚之身,辱当世之士,为可痛耳。保卫局足为商埠程式,即欲创行新政,如印花税等类,亦非此不行。其法用意精深,实为一切善政始基,弃之良可痛惜。愿宪台派见信晓事之人,与湘密察事实,及商民向背,不行于湘,犹冀得行鄂汉,以闲执谗匿之口,留他日维新一线之机也。热血乍冰,忍勿能已,辄为我公一倾吐之。箴叩复。有。

  陈宝箴已是被罪之身,并未为其父子之莫须有罪名而辩解,只是希望能够保全保卫局,并请张之洞将之推广到湖北的汉口。张之洞于八月二十七日(10月 12日)复电:

  漾、有两电悉。保卫局似不能有植党情事,惟严旨令撤,不能不撤。已电饬两司,改归保甲局……

  与此同时,张之洞又发电俞廉三、李经羲、夏献铭:

  ……保卫局即是洋街巡捕,其详章敝处未能深悉,广询湘人,均言近来颇有成效,尚无植党情事。至兼办迁善习艺,教养穷民等事,乃地方应办之事。惟经费稍多,不易筹。窃谓若商民以为有益,自愿捐赀,似可仍用旧日保甲局之名,而力扫冗滥糜费、敷衍具文之积习,采取保卫局章,参考民情,斟酌妥善。……明春岳州开埠,系我自设巡捕,此项章程留为岳州开埠之用,亦甚有益。……至原定章程数百条,敝处并未得见,望速寄并转达陈中丞为感。感。

  张之洞两电的基本意思,是在“保甲局”的名义下行“保卫局”之实,这是奉严旨而采取的回避周旋之法。张还根据陈电中提议,将之推广至即将开埠的岳州。陈宝箴和俞廉三等人对此均有复电,而陈宝箴再次建议在汉口试办。由此,保卫局实际上被保全下来。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99年2月 6日),张之洞上奏“裁撤南学会并裁并保卫局折”,对保卫局多有维护词句,称已改为保甲局;“张之洞档案”中存有该折底稿,其中一段是张之洞亲笔加上的:

  臣复于湘省来鄂官绅,详加询考,据称,保卫局系变保甲之名,而行保甲之实,颇有成效,尚无植党情事等语。

  很可能是由于这一经历,张之洞后在武昌、汉口试办警察,为中国最早的近代警察事务开展地区之一。

  尾声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1898年11月 1日),陈宝箴发电梁鼎芬,并抄送此时正在武昌的新任贵州布政使于荫霖:

  督署梁节庵:箴已交卸,从此不问人事,为之洒然。定廿日开船,因挈亡室榇,过鄂拟不泊。至浔后,再青奚布袜走谒南皮与次公及公辈,聚谈一夕而返。乞鉴,并代白。箴。啸。

  陈宝箴的电报,用词极为委婉,虽称“不泊”,又称“代白”,隐隐有让梁鼎芬请张之洞出面挽留相邀之意。然此时梁鼎芬已赴上海,并转往镇江焦山,张之洞随即发电梁鼎芬:

  镇江电局,专差速送焦山,探交梁太史。觉叟电,箴已交卸,廿开船。因挈榇,过鄂不泊,至浔后,再回鄂聚谈等语。雅转。啸。

  过了一天,九月十九日(11月 2日),张之洞思之不妥,另请幕中人士发电陈宝箴:

  急。长沙陈抚宪鉴:啸电帅座暨次公均呈阅,节已赴沪。宪舟过鄂,拟请稍驻,有事面陈。恩。效。

  “恩”,似为王秉恩,该电请求陈宝箴过鄂停留,显然是张之洞之意。然该电发于亥刻(晚上 9-11时),虽是急电,次日开船的陈宝箴能否及时收到,仍然是个问题。“张之洞档案”存有湖南电报局一电,称言:“督署鉴:陈右帅今日午刻开船。湖。 ”此电当为复电,答复湖广总督衙门的询问,发于二十日申刻,当日酉刻(下午 5-7时)收到。张之洞收到此电后,于二十日(11月 3日)亥刻(晚 9-11时)再发电:

  岳州。陈抚台:台旌东下,过武昌时,务望留两三日,一罄积怀。已于纱局扫榻以待,局楼临江,登舟甚便。于次公病已愈,程雨亭亦将到,可以共谈。节庵赴沪,须月底方回。祈示复。洞。号。

  此电为张之洞亲笔,读起来情意切切,发电至岳州,用意当是请岳州电报局送往陈宝箴的座船。然这一份电报,陈宝箴很可能也没有收到。长沙电报局于九月二十六日回电称:“督院鉴:陈中丞的系廿日由省开船,因风阻,于今早过洞庭湖。顷得岳电,于未刻过岳。长局禀。 ”而岳州电报局于九月二十六日回电又称:“督署鉴:陈中丞于今午后过岳,未停轮。号电已由县专红船赶送。岳局复。 ”可见陈宝箴的座船因风受阻于洞庭湖,至二十六日未刻(下午 1-3时)过岳州,又为赶时间而未在岳州停留。从现存“张之洞档案”来看,陈宝箴似未到武昌停留;他回到南昌后,也未再去湖北。由此至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1900年 7月 22日),陈宝箴“忽以微疾卒”。两人终未能相见。

上一条:略论中原茶文化的特征
下一条:漫谈“父母官”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