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骨文地名的研究伴随着甲骨文研究的兴起而产生。从甲骨文被发现至今120多年,甲骨文地名研究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成熟。甲骨文地名研究的任务在于地名的辨析及地望的考释。前者随着甲骨文内容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语法方面的进步,已基本完成,地名的辨析有理有据,一些之前被误认为是地名的祖先名、时间词、动词等也都得以纠正。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后者,地望的考释。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与解决。地望定点的差异是问题的集中体现,研究方法的不断审视是解决的途径。本文拟就以研究方法为切入点,对百二十年来甲骨文地名的研究作学术史的回顾。
关键词:甲骨文 地名 学术史
甲骨文中的地名,据目前所统计,共有约640个,这是研究商代地理十分丰富且珍贵的史料。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甲骨文地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名的数量基本确定,主要地名的地望考释基本都已涉及。但同时也存在重大的问题,即地名定点尤其是田猎地及黄组“征人方”所经地,存在众多的分歧,这其中有甲骨材料选取的不当、文字考释的错误,也有研究方法运用不当等原因。已有多为学者对甲骨文地名的研究作了学术史的回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整理,旨在厘清一些焦点问题,如“田猎区”“征人方”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4-1933年)
这一阶段以孙诒让先生、王国维先生、林泰辅先生等为代表。
孙诒让先生《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订甲骨文的著作,其中的“方国”篇整理了20个“国名”。虽然不是地名,且受当时材料和研究水平的限制,这些“国名”在释文方面,有许多错误之处。但是其在甲骨文地理研究方面的首创之功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将其作为甲骨文地名研究的开端。
真正开始对甲骨文地名进行地望考释的为王国维先生,其于1915年发表的《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一文认为卜辞的地名有200多个。并参照古籍考订了龚、盂、雝、亳、曹、杞、、雇八个地名的地望,指出这八个地方“皆在河南、北千里之内,又周时亦有其地,殆可信为殷天子行幸之地”。王国维先生文献功底深厚,加之接触了一些新的出土材料,其创立的“二重证据法”,至今都是研究古文字最经典的方法,他参照文献考证的这八地的地望,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
日本学者研究甲骨地名始于林泰辅先生。他在《甲骨文地名考》一文中,共整理地名300余个。林泰辅先生绘有《龟甲兽骨地名图》,将其地望考释成果以更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份《龟甲兽骨地名图》“是第一幅考释卜辞地名的示意地图”。
这一阶段,学术界开始注意到甲骨文中的地名,有意识地将甲骨文中的地名提炼出来,并尝试对其地望进行探讨。学者们的特点是对传世文献比较精通,且对金文有一定的了解。在地望考释的过程中,虽然已经注意到甲骨文中某个地名与青铜器铭文中某个相同或相似的字联系起来,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论。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还是“文献比勘法”,这也是地名研究最经典的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王国维先生的《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但是,“文献比勘法”有其可操作性,也有其局限性。林泰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盖此吻合之文字虽可定为同字若同音,而必欲悉断为同指一地,当太早计”,即甲骨文中某个地名虽然与传世文献中的某个地名同形同音,但是如果就断定两者所指为一地,则稍嫌武断。但是,如果一个字在多种文献中都有出现,并且与地理环境并不矛盾,则可以假定为即为后世之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