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中国 > 文史长廊
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作者:檀新林 来源:《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2期 时间:2023-08-19

  隋唐政治制度创新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促进了唐的繁荣。长安以其政治、经济、丝绸之路起点等特殊地位,使天下精英、天下财富聚集于此,长安一时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代,文人骚客工作、生活或往来于此,以其凝练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完美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创作了大量诗歌,锦绣华章承载着唐都长安的繁华。

  一、长安建筑——“百千家似围棋局”

  唐都长安有多大?据史书记载及现代考证,都城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的10倍;人口百万,是古罗马城的7倍。难怪各地士子初入皇城,目睹长安宏伟建筑,都要留下赞美的名篇锦句了。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此处的“十二街”当是虚指,代表长安城内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纵横交错的大街把外廓城切割成一百零九个方形的区域,成为居民生活区(坊)和商业区(东西两市),共有110坊(一说为108坊),每个坊都有自己的名字。

  白居易诗中以“围棋局”和“种菜畦”这种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现出了唐都长安的布局。长安城北为宫城,宫城南为皇城,皇城的南门即为朱雀门,从此门往南一直延伸是一条长约5000米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大明宫外,早朝的大小臣工手举火把,五门西街如星火游动,由此也可见唐朝公务员们工作之辛苦勤勉,也反映了唐朝长安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这种情景在岑参《奉和中书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亦得到印证:“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官。”

  唐太宗《望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抉岭日,入翠贮岩烟。”李隆基《春台望》:“目及千里际,山川一何壮。太华见重岩,终南分叠嶂。”骆宾王《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都长安的这种山川地势和建筑无不体现皇权的威严和唐朝国势繁荣昌盛,在唐诗中留下了诸多赞颂诗篇。

  长安城始建于隋582年,由隋朝贵族宇文恺进行总体设计,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宫殿坐北朝南,当时称为“大兴城”。规划布局严谨,建筑艺术精湛,唐建立后由工部尚书阎立德负责整修。

  宫城、皇城、外廓城及大明宫与含元殿成为唐都长安的主体,皇城是国家权力核心,宫城主体建筑是太极宫,殿前宽440米的广场是重大朝外活动的场所,太极殿则是宫内举行“中朝”的地方,少数重要朝臣每月两次在此与皇帝共同决策国家大事。

  李白《古风》诗中同样描述了长安的盛况“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经历隋唐100多年的发展,到李白生活时代,长安城国容赫然,长安城的建筑亦“峨峨横三川”。

  二、国际都市——“万国衣冠拜冕旒”

  长安因其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及丝绸之路起点的特殊位置,成为国际大都市。《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亦在唐朝众多诗歌作品中得到反映。

  长安作为唐政治中心,各国使臣及各民族政权使节往来长安。唐太宗《正日临朝》:“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诗中“万国朝未央”、“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各国使臣觐见唐朝皇帝及唐与周边各民族政权频繁交往的盛况,也反映了唐人在对外交往中的一种自信和满足。

  唐朝对外交往圈子很大,唐文化波及范围影响最深刻的是日本、新罗以及西亚诸国。新罗、日本等国使臣、学者及僧侣与唐朝士大夫阶层长期交往,以文会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兄弟间纯洁的友谊。

  日本遣唐使晁衡与李白、王维之间的友谊一时传为佳话。晁衡居唐五十年,回国时在送别集会上,王维即席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一句“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表达了诗人与日本友人之间深情厚谊和关切。李白未能参加别宴,事后闻晁衡遇难讹传,即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以笔蘸泪表达了对朋友的惋惜和自己心中的愁苦。

  晁衡有感于朋友情深,回国前也留有一首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五十年的情感,以中文律诗的形式,凝于笔端的是对唐王朝的感激和对众位友人深情厚谊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日本高僧圆载回国,皮日休两次写诗相送。在其《重送》一诗中甚至说:“不奈此时贫且病,乘桴直欲伴师游。”吴融《送僧归日本国》“天尽终期到,人生此别稀。……系帛何须雁,金乌日日飞。”这些诗作均表现了诗人与日本友人之间的情谊。

  对远行的日本朋友,唐朝君臣在诗作中表现出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忧虑。如唐玄宗《送日本使还》:“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方干《送僧归日本》“满船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韦庄《送日本僧敬龙归》“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凝练的语言,细腻的情感,诗词承载着历史,历史见证了唐朝中日友谊,也演绎着长安的国际化水平。

  新罗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大量新罗留学生在长安学习,新罗馆是新罗留学生集中居住学习的地方。留学生及政府使节与唐士大夫阶层结下了深厚友谊,在唐诗中亦有反映。唐玄宗《赐新罗王》诗云:“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玉帛遍天下,梯航归上都。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心识尊儒。……”此诗将新罗人学习唐文化的途径、成就及对新罗国王的顾念细细道出,可从中体会到唐文化对新罗影响之深远。

  刘得仁《送新罗人归本国》“鸡林隔巨浸,一住一年行。”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张乔《送朴充侍御归海东》“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表现了对新罗友人的不舍及远行朋友旅途艰辛的忧虑。

  三、经济中心——“桥市通宵酒客行”

  百万人口的长安城,天下财富聚集于此。公私仓廪,稻米流脂;东市西市,客商云集;邸店酒肆,酒旗招风;更有美貌胡姬,当垆浅笑;文人骚客,醉舞春风。

  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写了开元盛世时期国家的富足。“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更描述了南粮北运,以满足长安城百万居民的粮食需求。

  东西二市中外客商云集,是政府采购、客商大宗商品批发交易场所。白居易《卖炭翁》:“两骑翩翩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诗中“黄衣使者”“手把文书口称敕”,把皇家采购大员的气势和欺行霸市的嚣张写得淋漓尽致,也说明了东西两市政府采购的历史真实和长安商业的繁荣。

  唐人王建诗句“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反映了汴州商业突破日中为市的限制,想来长安商业也不会那么僵化限制。实际上长安商业并不仅限于东西二市,市民购买商品也不必到“市”中去购买,一般坊中即可买到。

  长安商业中更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是涉外酒店,在唐诗中我们能得到更多的佐证。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送裴十八南归嵩山》“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李白在上述三首诗中均提到的胡姬,当是波斯人在唐都长安酒肆的女招待。其它如张祜《白鼻騧》“为底胡姬酒,常来白鼻騧。摘莲拋水上,郎意在浮花。”李贺《龙夜吟》“鬈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笛。”贺朝《赠酒店胡姬》“胡姬春酒店,管弦夜铿锵。红毡铺新月,貂球坐薄霜。”这些诗作中无不反映唐朝酒肆中浓郁的域外风情,反映了唐都长安商业的繁荣和国际化都市的时代色彩。

  更为有趣的是白居易离长安赴忠州任刺史时,亲手仿制胡饼,送给万州刺史好友杨敬之,并附诗一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将刚出炉的胡麻饼写得令人嘴馋,极富情趣。它给我们揭示的是,唐朝的胡商未必是在“市”中进行商业活动,在一般的坊间同样可以买卖胡饼。因为白居易当时就住在城西北辅兴坊,而辅兴坊的胡麻饼做得有些名气。

  四、文化中心——“登唐科第语唐音”

  长安因其政治经济中心位置,人文荟萃,精英云集,表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作为国内文化中心,这里士子云集。科举考试以文取士,应试举子为求功名滞留长安,留下了许多精美诗篇。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将科考前后的巨大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尽得意之趣。徐夤《放榜日》“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杜牧“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张籍“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紫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士子们考中后喜悦的心情呈于笔端,反映了唐朝科举文化的盛况,诗中同样记载了科举考试时间、悬榜地点等历史细节。黄滔从871年第一次去长安求取功名,历经24次科考,实考20场,终于在895年56岁时考中,喜悦之下作《放榜日》“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前20多次失败的沮丧也无法掩盖最后一次考中后的喜悦。

  唐朝文化吸引了周边国家留学生来唐学习,且有很多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且高中,他们充当文化使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张乔《送人及第归海东》“自笑中华路,年年送远人。”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顾云《送崔致远西游将还》:“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侧。”崔致远在朝鲜有“东方艺苑之本始”的美誉,对促进唐文化的传播贡献颇大。唐朝诗句反映了长安作为文化传播中心,唐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域外文化通过商旅、使节、留学生等交往而在长安得以传播。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元稹《法曲》“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西域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现象在唐都长安酒肆、邸店、市等场所随处可见。

  雍陶《送于中丞使北蕃》“经年通国信,计日得蕃情。”刘长卿《同崔载华赠日本聘使》“怜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通。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唐朝人获取域外知识,了解世界其它地区文化也主要通过商旅、学者、使节在长安的活动,从而扩大了唐朝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唐文化内容。

  五、社会生活——“笑入胡姬酒肆中”

  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社会生活亦丰富多彩。唐都长安民俗生活从唐诗研究看,可以了解到的有节庆、踏青、服饰、饮食等多方面。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诗》“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反映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盛况,当是长安城官民节庆活动的重要佐证之一。

  刘笃《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此二首诗皆反映了上巳节前后贵族之家仕女踏春郊游的习俗。

  李白《送裴十八南归嵩山》“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少年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反映唐朝酒肆、服饰、乐舞等渗透着异域风采。而且服饰也比较开放,“慢束罗裙半露胸”、“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行不露面、笑不露齿的传统保守局面在唐文化里似乎不多见,至少在上层社会生活中显现出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

  唐朝诗人用诗歌写就历史的华章,通过品读唐诗,咀英嚼华,品赏着唐朝历史的博大和精彩。褪尽铅华,让我们看到的是长安本色,盛名之下丝路明珠,唐朝长安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以致历经千年仍然让我们在回忆中有一丝期盼和惊喜,唐朝人用诗歌谱写唐都长安的繁华。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原文链接

上一条: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下一条:拱手为敬——传统社会的日常社交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