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中国 > 文史长廊
漫话古代的“学区房”
作者:陈忠海 来源:《文史天地》2024年第3期 时间:2024-03-06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区房”,但也存在着为读书、借书方便而“择房”的现象。不仅学宫、国子监等近旁的房产成为读书人向往的“学区房”,一些学者和藏书家私宅附近也出现了“学区房”,甚至由此拉升了周边的房价。

  一、孟母:苦寻最佳“学区房”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但到他这代时家道已经衰落了。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平时对孟子要求很严格。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母亲问明情况后十分生气,拿起刀把织布机上的线割断了。孟子很吃惊,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说,你无故中止学习,就像我正在织的布突然被割断一样。孟子大受触动,再也不敢逃学了,开始发愤学习。

  孟母用“断织”来警示儿子“辍学”的行为,指出做事情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认准目标后就不能受外界的干扰,更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后果很严重,往往是无法弥补的。这些道理如果只抽象说出来,孟子也有可能接受,但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孟母“手起刀落”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想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且惊且惧的印象势必深深刻进孟子的心中,让他终生难忘。所以,孟母不仅深明道理,而且很懂得儿童心理学和教育方法。

  孟母“断织喻学”的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一书,该书还记载着另一个孟母教子的故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街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退进。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先从墓地附近搬家到城中的集市周边,又从集市周边搬到学宫近旁。搬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孟母的心中,儿子的成长和教育更重要,所以不辞辛苦,一搬再搬。

  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学宫是齐国稷下学宫,孟子后来曾在此教学。孟子一家所迁居的学宫未必是稷下学宫,但能在任何一家学宫附近安家也相当不容易了。那个时代教育制度并不完善,官办教育机构极少,像稷下学宫那样的学校也属于“官方举办、私家主持”形式,由于招生数量有限,所以能进入其中学习的人少之又少。孟母很聪明,知道没有能力直接把孟子送到学宫里读书,但可以在学宫附近安家,相当于有了一套“学区房”。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宫外面看里面的学生们读书。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间长了,孟子深受感染和熏陶,慢慢变得爱学习、守秩序、懂礼貌。孟子后来拜孔子的孙子孔伋为师,这是孟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史书没有记载孟子是如何拜师的,可以推测一下,或许孔伋那时正好在学宫教书,得益于“学区房”的便利,孟子才有机会接触到孔伋并引起关注的吧。

孟母三迁图

  二、张霸:有人甘愿买房做邻居

  东汉有一个名叫张霸的人,是蜀郡人,大约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据《后汉书·张霸传》记载,张霸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孝顺和谦让,行为举止很合礼节,乡里人感到很惊奇,将其与曾子相比,称他为“张曾子”。张霸7岁时就通晓《春秋》,很快将这本书读完,还想再读其他经书。父母大为惊异,说“汝小未能也”。张霸说“我饶为之”,意思是我有能力读得更多。这件事传为美谈,后来张霸干脆以“伯饶”为表字。张霸师从学者樊鯈学习《严氏公羊春秋》,博览《五经》,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做过会稽郡太守。在位期间,张霸上表向朝廷推荐顾奉、公孙松等人才。顾奉后来官至颍川郡太守,公孙松官至司隶校尉,都很知名。除二人外,张霸还推荐了其他有专长的人才,也被朝廷录用。由于张霸的大力倡导,会稽郡人人争相读书,磨砺志节,走在道路上随处可以听见诵读之声。

  张霸在士人心中有很高的地位,人们都想求学于他。汉代有私学,如著名学者郑玄、卢植等都开办过私学收授门徒,刘备、公孙瓒年轻时还是卢植所办私学里的同学。不过,作为在任官员的张霸可能没有精力创办私学,这让想向他求教的人颇感失望。一些人并不气馁,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后汉书·张霸传》记载:“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一些慕张霸之名来求学的人,干脆在张霸家附近买了房子,以便随时可以向张霸求教,于是张霸家附近的房子变成了“学区房”。

  南北朝时南梁大臣吕僧珍才兼文武,不仅为南梁政权的建立做出过贡献,而且学问很好。吕僧珍深受梁武帝萧衍恩遇,旁人莫能相比,但他从不自矜,仍谦谨如故。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人十分仰慕吕僧珍的学问,渴望随时有机会向其请教。大约受到《后汉书·张霸传》的启发,宋季雅花重金在紧邻吕僧珍府宅的地方买下了一处宅子。由于特别渴望得到这处“学区房”,所以宋季雅最终是以比市价高出近10倍的价格买到的,以至于吕僧珍听说后感到很吃惊。《南史·吕僧珍传》记载:“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事后证明这笔“高价学区房”的投资是正确的,宋季雅由于能经常得到吕僧珍的指导,所以进步很快。吕僧珍还向梁武帝举荐宋季雅,宋季雅后来出任壮武将军、衡州刺史等要职。

  三、太平公主:一人独霸最大“学区房”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深受父母、兄长尤其武则天的宠爱,加上极富权谋,所以十分显贵。武则天死后,太平公主在打倒韦后、拥立唐睿宗的“唐隆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此权倾朝野。《旧唐书·武攸暨传》记载:“太平公主者,高宗少女也。以则天所生,特承恩宠。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永淳已前朝制,亲王食实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出降三百户,公主加五十户。太平食汤沐之邑一千二百户,圣历初加至三千户。”这里的武攸既是武则天的堂侄,也是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其府宅自然也非同一般,它坐落在唐代洛阳城的正平坊。《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安国女道士观,本太平公主宅。”这里说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年轻时做了女道士,后来太平公主在另一次政变中被李隆基赐死,李隆基将太平公主旧宅改建为道观,让玉真公主在此修行。刘禹锡曾路过这所道观,赋诗一首:“仙院御沟东,今来事不同。门开青草日,楼闭绿杨风。将犬升天路,披云赴月宫。武皇曾驻跸,亲问主人翁。”

  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在布局上都采用里坊制,太平公主府所在的正平坊中还有孔庙、国子监等建筑。汉代有太学,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其后至清朝一直是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在此,周边的房子自然成为读书人向往的“学区房”。不过令读书人失望的是,这里可以作为“学区房”的房产却十分有限,因为太平公主府实在太大了。洛阳隋唐旧城正平坊遗址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里坊遗址,据考古发掘证实,正平坊东西宽464.6米、南北长533.6米,约相当于17个足球场大小,而太平公主府就独占了西边的半个坊。东边的半个坊分为两半,国子监、孔庙合占一半。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仅其中的国子学平时就有约300名学生,还有20多名官员和老师,他们合用的面积仅相当于太平公主府的1/4,可见太平公主府多么奢华。正平坊东半部的剩下一半才有可能作为“学区房”使用,不过这里早被有权势的达官贵人捷足先登。据史料记载,兵部尚书李迥秀、左散骑常侍襄阳郡王路应、右领军卫将军上柱国开国伯薛璇、中大夫韦衡、河南尹裴迥等官员的府宅就在这里。没有深厚背景的读书人想在国子监附近寻到一处“学区房”,看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四、宋敏求:造就了春明坊高价“学区房”

  北宋兵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绶是一位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藏书家,《宋史》称其“博通经史百家,文章为一时所尚”,深受欧阳修等人的称赞。宋绶酷爱读书,达到手不释卷的程度。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引谢希深话称:“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宋绶的外祖父杨徽之有很多藏书,因为无子,所以去世后所藏之书全归了宋绶。宋初宰相毕士安也喜欢藏书,对所藏之书都亲加校雠,他的藏书后来也尽归宋绶。宋绶藏书宏富,质量上乘,南宋藏书家叶梦得评价:“本朝公卿名藏书家如宋宣献、李邯郸,四方士民如亳州祁氏、饶州吴氏、荆州田氏等,吾皆见其目,多止四万卷,其间颇有不必观者。惟宣献择之甚精,只两万许卷。而校雠详审,皆胜诸家。”这里说的“宋宣献”就是宋绶,他去世后被追赠司徒兼侍中,谥号“宣献”。

  宋绶的藏书后来到了儿子宋敏求手中,宋敏求同样爱好藏书,使藏书数量进一步增加。《宋史》称“敏求家藏书三万卷”,同时还记载:“惟是宋宣献家四世以名德相继,而间有毕丞相、杨文庄二家之书,其富盖有王府不及者。”宋敏求尤喜欢收藏唐人诗集、先人手迹以及北宋初年各朝赐札等,学者苏颂论其所藏“最号精密”。宋敏求不仅喜欢藏书,还乐于借给别人阅读。欧阳修曾经多次写信给宋敏求,请求借书。《宋史·刘恕传》记载,学者刘恕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相当于“副主编”。为编修《资治通鉴》,他曾特意赶到宋府请求借阅。宋敏求很大方,不仅答应借阅,还置办酒饭招待,刘恕“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王安石也多次向宋敏求借阅所藏唐人诗集,宋敏求每求必应。南宋朱弁《风月堂诗话》记载:“王介甫在馆阁时,僦居春明坊,与宋次道宅相邻,次道父祖以来藏书最多,介甫借唐人诗集,日阅之,过眼有会于心者必手录之,岁久,殆录遍。或取其本镂行于世,谓之《百家诗选》。”

  宋代东京春明坊位于内城繁华地段,高大的城墙屏蔽了城内的喧嚣,汴河从旁边流过,环境上佳。这里距旧宋门很近,可借汴河水路之便,距内城繁华的相国寺一带也不远,生活便利,所以是众人心仪的宜居之所。由于宋敏求住在这里,春明坊又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街区”。朱弁的另一部著作《曲洧旧闻》记载:“居春明坊时,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当时春明坊宅子比他处僦值常高一倍。”由于宋敏求藏书丰富,一些喜欢读书的人索性在他家周边买房或租房住下来,以便随时去借阅。如此一来春明坊里也有了“学区房”,坊中房价较周边甚至高出了一倍。

  (作者陈忠海,系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文史学者)

  原文链接

下一条:古代婚俗礼仪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