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作者:王巍 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8月21日) 时间:2020-08-21

  从考古发现看,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的过程。

  距今约6000年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颇具特色的彩陶对周围地区影响巨大,其影响范围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恰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河南灵宝铸鼎原一带,出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集中现象。这一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活动范围恰相吻合,当非偶然。

  在距今5500年左右,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它们彼此竞争、相互借鉴,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画卷。通过彼此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在距今6000年到5500年期间分别出现于黄河中游、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相聚数千里之遥却存在相似因素,暗示着当时中华大地各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而这正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极有可能是尧所居都城平阳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以看到来自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如具有黄河下游地区特点的陶器、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等。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先后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夏王朝后半期,中原王朝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原与周边的交流从尧舜时期以对周围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和汇聚为主,转变为以对外辐射为主。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从遗址的年代、规模和位置判断,它极有可能是夏代后期的都邑所在。在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了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宫城,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宫城,开中国古代择中立宫制度的先河。在宫殿基址附近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容器、石磬等乐器和各种玉礼器,说明这一时期铜和玉制礼器成为彰显和维护王权统治的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后世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明先河。

  以二里头为都邑的时期,是中原地区文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期。在二里头遗址,很多初见于陶寺、石峁等夏代之前的都邑性遗址的礼仪性用具得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出现了具有表示持有者高贵身份的大型仪仗用具,初步形成了具有华夏风格的礼器制度。夏代后期以后,中原王朝创造出的礼乐制度对周围广阔地区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与夏王朝建立之前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阶段,进入以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文明(王朝文明)阶段的体现。

  商王朝时期,夏代开创的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代表持有者身份的礼乐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殷墟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葬中,仅青铜礼器就出土了210件,种类齐全、制作精致,反映出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显著提高。从全国范围看,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都有商王朝风格青铜器出土。一些地区还有一些既模仿商王朝青铜器风格,又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出土,如江西新干大墓,这表明商王朝把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以及青铜器制作工艺技术传播到周围方国。此外,从商代甲骨文可以看出,商王朝的祭祀对象虽然有各种神灵,但祖先崇拜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王朝和民间祭祀的主要对象。西周王朝封邦建国,把对广大地区的统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夏商王朝礼制基础上,建立西周王朝的礼制,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在周王朝统治的广大范围内得到普遍实施。

  秦始皇统一中国,把秦国实施的一系列制度推广到全国,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建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中国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作者: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上一条:中埃联合对孟图神庙遗址考古取得新进展
下一条:辽祖陵陵寝制度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