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考古学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有效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发掘出土的人骨 (及牙齿) 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如何在考古研究中全面提取人骨标本所蕴含的重要信息,笔者不揣简陋,妄提拙见。
一 骨骼鉴定与古人口学研究相结合
对出土骨骼的鉴定工作主要包括判别其是否属于人类、明确所属部位和侧别、判定性别以及推算死亡年龄。而对于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不仅有助于验证有史料记载的墓葬中埋葬者身份以及史料记载的真实性,也有助于认定随葬品所代表的社会意义。而古人口学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人口统计学方法提取古代人口数量、结构与分布等信息,并与传统考古学研究相结合,在“理想”状态下还原人群的寿命状况以及人口发展变化规律。例如,通过将古人口学研究与农业起源问题相结合,表明在农业起源的同时,近东、欧洲以及北非等地区普遍出现了人口规模迅速增长的情况。
二 形态学研究与古DNA分析相结合
传统意义上,骨骼的形态学研究主要通过测量和非测量观察两部分完成。其中,测量学研究是对颅骨和体骨的整体或局部的测量性状记录以及各项指数的计算与统计;而非测量观察主要是对骨骼和牙齿上难以用测量性状表示的指标按照分级或分类的方法进行直观观察与记录。骨骼的形态学研究能够对人骨所反映出的体质特征与种系成分类型作出科学分析,进而针对其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体质特征变化进行探讨。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人骨DNA(例如:线粒体DNA具有母系遗传特点,Y染色体DNA具有父系遗传特点) 提取与分析不仅能够对个体、群体的遗传关系等问题进行判定,还能够对人群种系成分进行界定。但 是,古DNA分析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提供了骨骼形态特征的“可能性”。例如,对新疆多岗墓地出土人骨的形态学研究表明,该人群具有较为一致的欧洲人种特点,而通过对其线粒体DNA母系遗传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则发现该人群混合有欧罗巴与蒙古人种两类单倍型类群,这是由于不同的父系或母系基因信息在骨骼形态上的表达程度差异所造成的,因此,对于种系成分方面的判定需综合考虑古DNA分析结果与传统形态学研究成果。
三 古病理学研究与同位素分析相结合
目前的古病理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将现代病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古代人类遗骸 (或其他病理学信息载体),进而对古代人类的口腔疾病、骨折创伤、传染性疾病等病理现象进行诊断。而稳定同位素分析是对生物遗存中残留的有机质 (如胶原蛋白、角蛋白等) 或无机质 (如羟基磷灰石等) 进行碳、氮、氧、硫等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其中,骨骼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其生前食谱密切相关。将古病理诊断结果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相结合,并结合古代自然环境以及相关的动、植物考古学背景,能够对古代人类健康状况、生业模式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还原。例如,通过对我国北方古代人群患龋率进行统计,并结合食性分析结果可知,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取量的多寡决定了龋齿发病率的高低,而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或发达程度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龋病的发病率。
如上所述,科学有效地利用人骨研究来解决考古学问题,不仅需要掌握详细的考古学背景材料,还需要将传统人骨研究方法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只有多学科共同携手,才能讲好骨骼所承载的人类故事。
(作者:张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