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辽宁文物保护的实践偏差与破解之路
作者:王焯 李晓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1-01-05

  文化记忆理论认为,记忆可以分为存储记忆与功能记忆。其中,存储记忆也可称之为“无人栖居”的记忆,主要指建筑、器物、遗迹等文化记忆的物化表现与载体。“让文物活起来”与存储记忆的功能性正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的协同,中华大地丰厚的文物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与诉说者,我们应将文物资源转化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物保护,坚定文化自信。

  辽宁省文物在数量和资源方面均处于全国中游偏上水平。全省共发现各类文物遗迹约2411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预备名单项目4处。辽宁在统筹文物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较而言,辽宁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首先,文物合理利用意识不足,思想观念差距较大。一方面,内生机制动力不足。部分管理者对文化遗产工作重视程度低,对“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尚未有全省一盘棋的清晰思路。另一方面,社会参与度低。在老建筑保护过程中,许多居民、开发商对老建筑的价值认识不透彻、不全面,参与度较低。其次,闲置、破损、拆除情况比较严重,基础保护工作存在一些短板。最后,科技手段滞后,创新能力不足。运营方式的滞后,大大影响了辽宁文物资源的旅游幸福感和满意度。

  解放思想,增强“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首先,要健全完善创新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使用和运营管理。对标平遥、大理古城实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对接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厘清统筹发展的思路。其次,统筹文物古迹保护与良好的文化产业营商环境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借鉴杭州良渚文化村的实践,探索形成“文化+旅游+地产发展”的模式。再次,增强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创新机制,通过IP授权、云游等方式,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创新文旅体验,讲好辽宁文物故事,传播好辽宁文物声音。最后,加强科技支撑,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鼓励实施信息化工程,推动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

  挖掘潜在文物资源,加强辽宁文物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要加紧对文物资源的普查摸底、跟踪调查工作,提高普查人员的文化敏感度。整合资源,打包成一个主题品牌进行统一保护与开发,扩大区域协同效应。以项目为引领,设立若干衍生性强、附加值高的文化遗产驱动战略示范点。重点加强红色文化遗产、抗日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力度,对如中东历史沿线建筑群、沈阳民国建筑群等重大项目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加强软硬件配套整体发展,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技术介入、实体产品等层面。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扩大文物资源的市场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关心文物、保护文物、发展文物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省市各级文化遗产门户网站、App等移动客户端建设,与电商和旅行社关联、对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传播方式。开办专题电视栏目和报纸专栏、印制省级文化遗产宣传图册,拍摄以“辽宁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纪录片和宣传片等,讲好辽宁文化遗产故事,有效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各驻外机构的力量,为文化遗产到国外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便利。

  重点培育龙头保护单位、团队或个人,加强文物管理高级人才、服务人才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快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努力提高现有省内龙头传承单位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加强与外省文化龙头企业合作力度,建立起国际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平台。同时,加强策划、营运管理、市场营销等高层次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对文物等传统文化品牌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组织传承单位或传承人与科研院校联合办学和研发。从而努力营造出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和激发人才潜能的良好氛围,为文物资源的后续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上一条:浙江永嘉马鞍山龙泉窑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下一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草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