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 年,李济先生发掘西阴村遗址,将一种有弯角状空白的彩陶纹饰称为“西阴纹”。此类纹饰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典型纹饰,学者对其起源和内涵多有讨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弯角状空白表现的是鱼体和鱼头内的空间,其中的弧边三角+圆点、弧线+圆点和弧形+圆点都是鸟纹的图案化表现。因此,“西阴纹”表现的是同为卵生的鸟在鱼体内的孕育和化生,是自半坡类型晚期即开始流行的鱼鸟组合主题的简化表现方式。
一
1926年,李济先生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发掘,这是第一次由中国考古学家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中获得大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对于彩陶图像,李济先生并未深入解读,只进行了客观描述,提出构成图像的元素主要为“横向、直线、圆点和各样三角”,也有“宽条、削条、初月形、链子、格子,以及拱形”。有一种当时在其他遗址未见的图像受到特别关注,李济先生称之为“西阴纹”,即一种弯角状纹饰,左边一个宽头,右边弧收翘起尖角,中间有时点缀斜线与圆点(图一)。
梁思永先生在讨论西阴村出土彩陶的纹饰时,将“西阴纹”作为第一类,但并未称之为“西阴纹”,也没有重新命名,对其进行了客观描述 。严文明先生在对庙底沟类型彩陶的研究中,提出“垂弧纹”的分类,其中V式,即“西阴纹”,其描述如下:在上部一列垂弧,与每一垂弧相应,又有一侧弧和一双斜线,侧弧与双斜线之上端与垂弧相连接。Va式为原式,如果上方加圆点则为Vb式 。此后,对这类纹饰并无统一命名,多做客观描述。1994年西阴村第二次发掘中,更是简单称之为“勾叶”形成的图案 。
……
(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