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辽西地区史前人像造型特征与功能探析
作者:王苹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时间:2022-10-19

  摘 要: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时期人像材料发现最丰富、人像使用传统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自小河西文化至小河沿文化,共发现材质多样、造型各异的人像近50件。本文在全面搜集人像材料的基础上,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人像的发现、分类、造型特征及功能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人像蕴含的宗教内涵及社会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揭示该地区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生殖崇拜、丰产崇拜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在文明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辽西地区;史前人像;造型特征;使用功能

  辽西考古学文化区的范围,大致东起辽河或辽河西的医巫闾山,西至内蒙古的锡林浩特到张家口一线,北抵西拉木伦河流域,南到大、小凌河流域或燕山山脉。从水系来看,主要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们的支流。从行政区划来看,主要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和辽宁的阜新、朝阳等地。在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划分中,辽西属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东部,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从早到晚依次为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除富河文化外,均有一定数量的人像材料出土。本文依据考古调查与发掘材料,系统梳理辽西地区史前人像的发现、分类及造型特征,并结合相关考古背景材料,进一步探究人像的功能及其在本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辽西地区史前人像的考古发现

  (一)小河西文化时期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敖汉旗小河西遗址进行了发掘,随后提出“小河西文化”的命名。这是辽西地区目前已确认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以素面夹砂筒形罐为代表性器物。1988年,在敖汉旗榆树山遗址F9内出土小型陶塑人头像1件,这是目前小河西文化发现的唯一一例人像材料。

  (二)兴隆洼文化时期

  兴隆洼文化承袭小河西文化发展而来,分布地域进一步扩大,且出现兴隆洼、兴隆沟、查海等规模较大的中心聚落。兴隆洼文化是辽西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类人像材料的发现地点和数量明显增多。

  1984年,内蒙古林西县防疫站工作人员在城西西门外取土时发现圆雕石人像2件、石蟾蜍1件。随后,林西县文管所对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1座,出土筒形罐、磨盘、磨棒及细石器等遗物,确认属于兴隆洼文化遗存。

......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链接

上一条:云贵高原出土汉代铜钟研究
下一条:西汉海昏侯外藏椁出土三件鎏金当卢工艺比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