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峁城址是四千年前中国北方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个主要中心遗址。本文对石峁遗址的东门和韩家圪旦居住区出土的19件陶、石工具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以便了解遗址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点出土的石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两地点人群活动特点。东门的石刀和石杵具有厨房用具的特征,包括制作发酵酒一类的食物,可能与宴饮备餐有关。韩家圪旦的多种类型陶、石工具显示出比较复杂的使用功能:有些专用于收割谷物、加工韧皮纤维或加工粟黍,有些为厨刀,还有一些为多功能工具;其中有些工具也具有加工发酵食物的特征。制作发酵食物的原料主要包括红曲霉、大米、粟黍及小麦族植物,可能与酿造红曲酒等食物有关。这些结果丰富了我们对石峁东门的礼仪性功能及其城内居民生计模式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初期城内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分工问题。
关键词:早期城市;石器微痕;残留物分析;发酵酒;红曲霉;稻米
一 前言
对考古遗存中的工具进行功能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传统。传统考古学对于工具的研究一般基于类型分析,并由此对某一类型石器的使用功能进行整体推测。但是近年来在科技考古学发展的推动下,研究者更加注重对个体器物的使用微痕以及附着在表面的残留物进行抽样分析,以此了解工具的使用功能。微痕—残留物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一类型的工具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或同一工具可能具有多种功能。因此,需要对数量较多的不同类型工具进行综合性的科学分析,方能了解其使用功能的多样性。这一研究方法对于社会性质比较复杂的大型遗址尤为重要,石峁便属于这一类遗址。
石峁遗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有明显的阶层分化特征。遗址内的建筑遗存既有礼仪性功能、军事性防御设施、贵族宫殿区、居民居住区,也有手工业生产的遗存,显示为地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表明,石峁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初期阶段。自从查尔德在1950年首次提出“城市革命”这一概念,城市起源就成为考古学界的经典性研究课题。因此,石峁遗址性质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早期城市化进程十分重要。
查尔德对于城市的定义主要是根据当年所知的近东、南亚和中美洲地区的考古学资料;在他所列举的衡量城市出现的十个标志中,最先强调的是人口集中的大型聚落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这类分工包括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查尔德认为,城市与乡村有人口结构的区别,虽然大部分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仍然是农民,耕种附近的田地,但是城市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专业手工业生产者、商人、管理人员和神职人员等。因此,城市不同于之前聚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事生产活动人口的分化。值的注意的是,查尔德在提出城市革命这一概念时,并未包括中国考古学资料。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讨论中国早期城市起源问题时,主要关注中国早期城市的礼仪性和政治性功能。例如,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用以获取和维护政治权力的工具。这一观点揭示了中国城市起源的某些特殊性,但是我们一直缺乏对早期城市中各个阶层人口生计方式的了解,因而限制了对城市起源过程的全面分析。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石峁遗址的兴盛时期正处于中国北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初始阶段,对遗址中不同地点出土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进行功能性分析,有助于了解石峁遗址不同区域中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