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濮阳是《禹贡》中黄河河道主要流经的区域,该地区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址众多,古遗址地层关系清晰,文化谱系明确,充分展现了古代文化传承有序、层垒重叠式发展的历史特点,见证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更迭与发展。这些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址,也为我们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科学利用历史遗存提供了天然平台。本文建议今后可因地制宜,依托考古丘类遗存,打造遗址公园,建设小型博物馆等,展示该地区辉煌的古代文明。
关键词:《禹贡》;黄河;濮阳;遗址公园
一、前言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中心地带。上古时期濮阳被称为帝丘,战国始有濮阳一名,秦汉以降,先后有东郡、澶渊、澶州、开州等称谓,民国时更名为濮阳。新中国成立后,先置濮阳专区,后并入安阳专区,1983年国务院撤销安阳专区,依托中原油田建立濮阳市。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有文物古迹91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街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2004年,濮阳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汉时期因黄河决堤,濮阳成为治黄的主战场。宋元时期(澶渊之盟),濮阳成为民族融合的见证地。
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开发利用潜力巨大,2010 年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与濮阳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在濮阳市成立田野实习基地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发掘、梳理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以及黄河故道的研究。先后在濮阳市区发掘戚城、铁丘、金桥、马虎屯等遗址,在濮阳县发掘高城、澶州城等遗址,并配合南水北调濮阳支线、引黄(黄河)补淀(河北白洋淀)、龙湖、迎宾馆等工程开展考古钻探、调查工作,通过近十年的实地考察、考古试掘,在充分获得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我们对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下列方案,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二、濮阳历史文化资源构成分析
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包括为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城址、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石刻艺术以及近代史迹等;另一方面为丰富而厚重的古史传说与历史记载,可以说上起史前,下至明清,文化遗产脉络清晰,悠远博大,构成这一地区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现存文物古迹
1.古城址
濮阳地区发现的古城址主要包括卫国故城、戚城、顿丘故城、临黄故城、晋王城、澶州故城、濮州故城、咸城等。这些古城址上起龙山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全面地反映了濮阳地区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其中大到王国都城,小至普通县治,生动地再现了濮阳地区古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状况。
2.古遗址
濮阳地区古遗址数量众多,包括著名的西水坡、马庄、铁丘、高城、咸城、戚城、文寨、金桥、蒯聩台、程庄、杨干城、瑕丘、历山、徐烟堆、仓颉陵、丹朱墓、马呼屯遗址等。这些遗址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以至秦汉等的各个时期,反映了古代不同时期濮阳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与物质文化。
3.古墓葬
濮阳地区发现有子路墓、仓颉陵、蚩尤陵、李云墓、李亨墓、南霁云墓、王善护墓、宋耿洛墓、闵子骞墓、叶廷秀墓、苏祐墓、张公艺墓、董汉儒墓、王崇庆墓、吉澄墓、史褒善墓、赵廷瑞墓等名人墓以及西水坡东周墓群和排葬墓、杨干城墓群、马庄墓群、蒯聩台墓群等重要墓地。这些墓葬为研究濮阳地区古代墓葬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有助于认识濮阳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习俗和丧葬制度等。名人墓的存在为了解名人生平事迹提供了最准确、真实的资料,有助于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发挥地区名人效应。
4.古建筑及石刻
濮阳地区的古建筑有四牌楼及明清十字街、恩荣坊、八都坊、石拱桥、清真寺、清丰普照寺、南乐文庙、台前古贤桥等。这些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有助于研究古代人们的居住生活、宗教艺术、建筑文化等。濮阳地区石刻众多,典型的有回銮碑、唐元公碑、八里庙治黄碑等,它们详细记载了很多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事件,是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历史文化状况
1.五帝传说
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在五帝中位列第二。颛顼一生多在濮阳地区活动,并建都于帝丘,因此濮阳有“颛顼遗都”之称。颛顼一生功绩卓著,改革宗教,绝地通天,为华夏民族的统一以及文明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传颛顼死后,葬于今内黄。
帝舜也是五帝之一,濮阳有“帝舜故里”之称。相传帝舜年少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时于负夏。
另外,黄帝史官仓颉在濮阳废除结绳记事,发明文字,使得人类文化得以快速传播,华夏文明化进程大大加快。史称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黄帝的弓正辉公因在濮阳发明弓箭,因而被赐以张姓,因此濮阳也有“张辉故里”之说。范县有帝尧之子丹朱陵、蚩尤墓等。
2.夏代都邑与夷夏斗争
夏朝的早期都城,如阳城、斟寻、斟灌、帝丘、西河等都在濮阳及其附近地区,而东夷族是分布于我国山东及江淮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两者相互毗邻,因此经常发生争斗,其中的“后羿代夏”“少康中兴”或与濮阳地区有关。
3.卫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濮阳为卫国的畿内要地。卫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郑卫新声”演绎着华夏大地最美的篇章,“桑间濮上”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传说。《诗经》中有很多著名篇章都发生在濮阳境内,如《氓》《木瓜》等,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的生活状况。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十年居卫,方有《春秋》而成,儒学诞世。孔子弟子子路在卫国宫廷斗争中结缨赴难,悲壮如斯,可歌可泣。石蜡忠于国家,大义灭亲,万世敬仰。蘧伯玉、子鱼等兢兢业业,治国爱民,为万世楷模。商鞅、吕不韦等以卫始,横行天下,创立千秋伟业。
4.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军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双方礼尚往来、和平共处,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呈现一派繁荣的盛世景象。
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重大事件也发生于濮阳,如昆吾铸鼎、夏后相迁都帝丘、城濮之战、卫迁帝丘、戚城会盟、铁丘之战、百工暴动、王景治河、高超治河、盐民暴动等。这些历史大事,都一定程度上改变或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分析
(一)濮阳丘类遗址是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濮阳一带分布有一些与早期文明相关的著名丘类遗址,这些遗址一般呈圆形土包状矗立在平原之上,当地居民多称之为“丘”“堌堆”“陵”“冢”“台岗”“岗子”等。由于黄河河道经过的地区古文化遗址多被掩埋在黄河泛滥的淤沙之下,遗址须经过考古钻探才能被发现,如濮阳帝丘遗址尽管有高达 10 米的东周城墙,依然在3~4米黄沙之下,因此早期地面应在现今地表以下13米左右。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典型丘类遗址濮阳有蒯聩台、马庄、金桥、戚城、程庄、丹朱等遗址等。它们多与古代历史传说有关系,如颛顼之帝丘、清丰仓吉陵、范县丹朱墓、蚩尤冢等,表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濮阳关系较为密切。
(二)濮阳地区古城址、遗址传承、重叠式发展
濮阳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大都经过科学的发掘或调查,保存较为完整,文化序列相对清晰。
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区,从遗址地层堆积来看裴李岗文化时期此地开始有人类居住,仰韶时代继续发展,龙山时代建立城址,总面积14.4万平方米,春秋时期修筑外城,扩大城市规模,并成为当时诸侯会盟的主要地点,并且在以后唐宋继续使用。
高城遗址位于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南,在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离县城约10公里。该遗址是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殷墟、东周等多个时期。目前已知高城遗址下面叠压着“三座古城”,其中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址,中层为卫国都城帝丘,上层为秦汉东郡城。该城在汉代被黄河洪水毁坏。
澶州古城,该城始建于五代,宋王朝以澶州为京畿重地,对城池大加扩建,面积34平方公里,自宋至清,相继沿用,且历代皆有修整。至今古城的街道里巷布局、名称基本未变。澶州城从始建至今积淀了濮阳城市发展的全面历史信息,体现出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性价值。在独特性和多样性方面,濮阳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传承、重叠式发展的历史特点,传统的格局和建筑形式延续至今,形成其城市的风貌特色。
(三)濮阳黄河故道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资源丰富
黄河及其支流是流经濮阳地区最大的水系,濮阳地区的繁荣发展与黄河密切相关。《禹贡》所载黄河的河道主要流经濮阳,黄河两岸分布着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构成了庞大的龙山文化聚落群,为证明该地区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
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濮阳地区决口、漫溢。自汉武帝时期黄河改道首次流经濮阳至今,其在濮阳境内大规模的改道迁徙就有8次,小规模的多达100余次。黄河改道迁徙为濮阳留下了多条故道、残堤与沙岗,构成了濮阳独具特色的历史图景,因此可以说濮阳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文明史。
濮阳的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遗存,其新石器时代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卫国文化遗存共同奠定了今天濮阳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论是“中华第一龙”还是“澶渊之盟”旧址,都可以说是濮阳发展的历史见证。濮阳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开展研究。除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外,濮阳也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民间技艺、习俗、信仰、文学、饮食文化等,也都是富有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值得研究的对象。
四、濮阳古代文化遗产规划保护与利用方案
(一)以戚城遗址为核心,打造“上古文化园”
濮阳市区已经科学发掘的龙山遗址有戚城、铁丘、蒯聩台、马庄,均分布于市区西南部,遗址距离都在2公里范围之内,并都经过考古发掘,出土有丰富的文物。龙山文化遗址密集分布于市区之内为全国罕见,因此科学地整合这些遗址资源,以戚城为中心建立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片区,在区域内建立小型遗址博物馆并与将“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仓颉造字”“张辉故里”及丹朱、蚩尤等传说结合,展示濮阳辉煌的古代文明。“上古文化园”既能保护遗址,也能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1.戚城遗址公园
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开州路以东、古城路南、京开大道以西、石化路以北,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也称“孔悝城”,为春秋时期卫国的重要城邑。戚城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包含有裴李岗、仰韶、龙山、春秋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地面现存一座历经龙山、春秋两个时期的古城址,保存较为完整,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为圆形。城内总面积14.4万平方米。2007年在春秋城邑下又发现一座龙山时期的城址,极大地丰富了戚城遗址的文化内涵。濮阳市已依托戚城遗址建设了戚城文物景区,并成立了相应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有效地保证了遗址的安全和健康发展。今后可以对戚城文物景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升级改造,融入本体文化因素,而戚城文物景区丰富的文化遗迹又为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
首先,要对春秋城墙进行维护与重建。戚城遗址春秋城墙是目前濮阳市保存最完好、结构最清楚的古城墙,是濮阳市区重要的历史文化标志之一。其次,对会盟台遗址进行深度开发。戚城被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联合国”,诸侯于此会盟多达8次,因此会盟文化是戚城遗址的核心文化。目前戚城文物景区已对会盟台遗址进行了复原,但是还缺乏深度开发的措施。可以参考《左传》等文献记载,定期举行诸侯会盟表演仪式,使会盟台真正发挥会盟文化的价值,也使游人能够目睹会盟震撼的盛大状况,对诸侯会盟有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再次,重新对戚城遗址博物馆进行陈列设计。将戚城出土的文物陈列其中,发挥春秋文化的作用。最后,以戚城考古发掘遗址为基础,建设遗址展览馆。目前戚城东城墙发掘基址保护完好,从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戚城双叠城的神奇景观。可在此建设遗址展览馆,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的程序和成果,让人们体会戚城城址的发展过程、建造方式等。
由于戚城遗址和子路墓祠相互毗邻,而又同属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遗存,因此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打造春秋文化园区。子路墓祠属于重新修葺而成,虽然保存完好,但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可将子路墓祠的东西厢房改造成历史文化陈列馆,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子路一生的传奇故事。
2.铁丘考古遗址公园
铁丘遗址位于濮阳市西南约5公里的王助乡铁丘村东,因晋郑“铁之战”而得名。现今遗址地势呈慢坡状隆起,略高于周围地表0.5米。2012-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和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先后三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尤其是发现了汉代时期的黄河故道,对了解濮阳地形地貌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次的考古发掘表明,铁丘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遗址为主,兼有仰韶文化、商周文化、汉代文化的遗址。
经过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近两年的努力,铁丘遗址发掘出土的遗物已经整理完毕,这为陈列展览奠定了基础。可以这些历史遗物为基础,在遗址公园内建立小型的展览馆,并配以丰富的图片说明,使人们对铁丘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另外铁丘是晋郑“铁之战”的发生地,而“铁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其结果直接影响了晋国内部贵族士大夫的力量对比,为晋国以后历史的走势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影响了卫国公室的格局,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距铁丘遗址不远的西水坡遗址,曾经发现有“铁之战”阵亡士卒的排葬墓,因此可以在遗址公园内建设“铁之战”文化景观区,以雕塑等形式模拟当时的战争场景,也可以通过歌舞、影视的形式展现战争的恢宏、惨烈状况,使人们深刻领略“铁之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铁丘遗址的保护利用,可以遗址本体为基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濮阳县西北部一处市民休闲娱乐的历史文化景观。
3.蒯聩台考古遗址公园
蒯聩台遗址位于濮阳市建设路以东、帝丘路以西,因传春秋时卫灵公之子蒯聩在此避难而得名。遗址平面为长方形,面积约2.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仰韶、龙山、殷商、春秋和汉代等时期文化遗存。可以说蒯聩台遗址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目前,蒯聩台遗址南已建成了开放式的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可将蒯聩台遗址的保护利用与南部的城市公园有机结合起来,为公园增加浓厚的文化信息,打造成濮阳靓丽的城市名片。第一,对土台进行加固维护,复原其上的宫殿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宫殿建筑都建在高大的台基上,如齐国都城临淄的“桓公台”,由此观之,春秋战国时期蒯聩台上面也一定建造有宫殿建筑。因此在对土台进行加固维护的基础上,要参考相关文献记载,恢复其上的宫殿建筑,并把与蒯聩台遗址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在宫殿建筑内展示。在土台的南部设置台阶,供游人登台参观。第二,在土台的北面建设小型遗址博物馆,将蒯聩台遗址发掘出土的所有文物陈列其中,供人们参观。第三,在土台西面、东面、东面的空地上种植草坪,以不同颜色、品种的草坪将蒯聩台发现的重要遗迹,如房址、灰坑、墓葬等形象地表现出来。
4.马庄考古遗址公园
马庄遗址位于濮阳市西南4.5公里的马庄村西,东北距戚城遗址2.5公里。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1983年,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曾对遗址进行发掘,共清理灰坑492个、房址8座、墓葬 84座、窑址4个,出各类器物2000余件。这些遗迹和遗物分属龙山、晚商、汉代三个时期,尤以龙山文化和汉代遗存为典型。
由于马庄遗址位于濮阳市郊区,因此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这就为接下来的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发掘资料整理完备的基础上,在其保护范围之内,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将遗址的本体保护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在遗址附近,建立小型博物馆,将马庄遗址出土的所有文物陈列于此,使人们能够直接参观马庄各个时期的文化遗物。
(二)以澶州古城为核心,打造古城遗址公园片区
澶州古城建成以后,自宋至清,相继沿用,且历代皆有修整。濮阳古城平面呈半圆形,东西长,南北短;街道呈棋盘式分布,中轴线偏西,形成了“四大街、八小街、二十四条布袋街”的布局。至今古城街道里巷布局、名称基本未变,尤其以中心阁(四牌楼)向四周辐射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两侧,仍保留着清代以来的传统商业店铺。目前保留与城址相关的重要遗迹有德胜渡、回銮碑、御井、四牌楼、十字街、王崇庆墓以及著名的西水坡遗址等。
新旧城区的分离为进一步利用预留空间。濮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一大优势是新旧城区的分离,现在的行政中心在濮阳市区,位于濮阳县北,新城区的大规模建设对旧城区影响较小,有利于旧城区的保护,尤其是澶(开)州城城墙以南、以西有较大空间,可操作性强,四牌楼中心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完整,基础较好。澶州古城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布集中,可以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按照位置、属性、年代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片区,并采取相应的模式开展保护、利用工作。
1.恢复澶州古城墙的原始风貌
古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市最靓丽的风景,与大多古城呈现方形的结构不同,澶州古城为半圆形,俗称“卧虎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澶州古城墙虽然破坏严重,但是西南段保存较为完好。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和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通过对澶州古城墙的解剖,已经全面了解了它的结构和建造程序;另外,清嘉庆《开州志》中有澶州古城详细的平面布局图,这就为复原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复原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安、大同等城市古城墙修复的经验。具体而言,要参照《开州志》澶州古城的平面布局图,按照原真性、完整性的原则进行,不仅要恢复城墙的本来形状,更要恢复城墙附属建筑的原始风貌,包括城墙四门及其门楼、城墙东南角的文峰塔、西南角地配文塔等。古城墙复原后,可以科技、艺术等手段将澶州城中发生的历史大事、诞生的历史人物通过影视活动的形式生动形象展现出来,再现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
目前,回銮碑和御井处建有封闭式院落,并成立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有效地保证了文物的安全。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使得回銮碑和御井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根源在于缺乏亮点和影响力。下一步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回銮碑和御井,使广大公众对其历史文化价值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包装升级。可将回銮碑和御井所在院落的北屋改造成小型博物馆,收集、征集所有与澶渊之盟有关的实物、图片,将其在博物馆中陈列出来,供人们参观学习。通过对回銮碑和御井的升级包装,使这里成为国内闻名的宋辽民族交流文化园。
以四牌楼和十字街为基础,打造明清“民俗文化步行街”。濮阳老城以四牌楼和十字街组成的明清街区,属于“国家历史文化名街”,保存完好,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民俗、艺术、科学价值。但是由于街区现在仍以居住和商业为主,人流量较大,局部已经遭受到了破坏,加之缺乏卫生设施及绿化,显得破旧与脏乱。因此应对明清街区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要以打造“民俗文化步行街”为宗旨,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原则进行改造,对于影响街区整体环境的现代建筑要给予拆除,不法商业行为要进行制止,使街区恢复原始风貌。在升级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濮阳特有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人们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到明清时期一样,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明清文化。同时,在保证不破坏街区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可将街区作为影视拍摄的基地,以更好地发挥街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2.以西水坡遗址为基础,打造“中国龙文化景观园”
西水坡遗址位于澶州城内西南部,应当是该区域文化资源的一个整体。1987年西水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距今6400多年前的蚌塑龙图案,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龙的鼻祖,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中华第一龙”。濮阳“龙”与“虎”的组合出现,奠定了濮阳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的核心历史地位。西水坡遗址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入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以及考古遗址公园的模式。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可以西水坡遗址为核心,打造“中国龙文化景观园”。景观园不仅要包括西水坡遗址出土的三组蚌塑龙虎图,而且要将中国所有的龙形象以及与龙有关的传说故事以动静结合的形式融入其中,使人们在景观园中能深刻领略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体会龙文化的深层含义。同时,可以在景观园中建设“西水坡遗址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西水坡遗址发掘出土的重要实物资料,使人们对西水坡遗址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濮阳古代文化发展利用的展望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认真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濮阳所处的河济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氏族社会繁荣发展,早期城址、遗址众多,流传很多“三皇五帝”的传说,是颛顼、帝喾的主要活动地。同时也是夏朝早期建都之地,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而且具有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然包括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濮阳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待开发,如黄河是流经濮阳地区最大的水系,濮阳的繁荣发展与黄河密切相关。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司马迁《史记》中的“禹河”,在濮阳西部宣房宫遗址附近发现了汉代黄河决口的遗迹。
古黄河两岸分布着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构成了庞大的龙山文化聚落群,它们与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关系密切。黄河故道贯穿整个濮阳大地,并将濮阳大部分的古代遗址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些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建设黄河古河道剖面,规划黄河文化展览馆,将历史时期黄河文明在濮阳地区的形成以及河道迁徙、改道过程,宣传中华儿女的治黄故事,以图片、声乐、实物的形式展示出来,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古代先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治黄精神。
此外,今后以高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也将是濮阳展示古代文化的一个亮点。高城遗址位于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南,在黄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2018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进行了联系发掘。文献记载,帝丘先后作为颛顼、阏伯、昆吾、夏后相之都,同时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都城以及秦汉东郡郡治所在地。帝丘作为卫国的都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当时文人学士聚集的重要区域,史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十年居卫。可复原卫国当时重要的宫殿、街道等建筑,将卫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文人学士的传奇故事以及“卫风”记载的民间社会生活生产状况等以不同的手法、形式表现出来,再现卫文化的繁荣景象。
总之,我们相信,通过全体濮阳人民不懈的努力,濮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一定会成为助推濮阳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构建濮阳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成为濮阳最璀璨、最辉煌、最具发展力的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