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考古学
早期秦人的农业实践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植物遗存研究为例
作者:刘嘉祺 杨瑞琛 赵兆 赵志军 来源:《农业考古》2023年第1期 时间:2023-06-26

  一、引 言

  秦人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此,关于秦与秦人的一切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尤以早期秦文化研究开展较早,研究较深。早期秦文化是指西周至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居雍之前这一时期,由早期秦人创造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其文化面貌构成复杂,受到商文化、周文化、西戎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史学界对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数十年来集中于秦人的族源、嬴秦西迁的年代、以及早期秦人都邑地望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和动物考古方法研究早期秦人生业与食谱也成为了研究重点之一。相较之下,从植物考古的角度来讨论早期秦人农业生产的研究几乎未见,这方面似仍属于空白。本文针对毛家坪遗址的植物考古工作或许对了解早期秦人农业生产状况有所参考。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甘谷县西部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坐落于小南河与渭河的交汇处,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是一处重要的早期秦文化遗址。遗址所在的天水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边缘, 降水丰沛,气候温润;遗址的南部紧靠丘陵,属秦岭余脉,北部为黄土高原边缘地带,更有小南河与渭河为其提供生存必需水源;中部位置地形较为平坦,黄土层深厚,适宜农耕。自20世纪40年代毛家坪遗址被发现以来,到1982年,由北京大学联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合作开展首次发掘。之后在2012—201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课题组,开始了对毛家坪遗址的再次发掘,划分为沟西墓葬区、沟东墓葬区和居址区三个区域,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清理了墓葬199座,灰坑800余座,车马坑4座以及房址、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单位,出土陶器500余件、铜容器50余件、小件千余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此次发掘确定了毛家坪遗址的延续时间为西周晚期至战国晚期,并考证了该遗址确为秦武公时设立的古“冀县”。

  ……

  原文链接

上一条:曙光之城——从天文考古学看陶寺城址的择向与历法
下一条:略谈三星堆文化与长江中游古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