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世界史
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作者:张炜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02月01日14版 时间:2021-07-02

  自16世纪起,英格兰奠定了正式联合不列颠诸岛边远地带的威尔士、苏格兰以及爱尔兰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上述地区相继被纳入以英格兰为主导的联合王国的统治范围内。特别是在18、19世纪,一个以不列颠诸岛为基础,涵盖北美及加勒比、非洲、印度、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庞大帝国逐渐兴起。与这一过程相伴随,自16世纪印刷时代到来后,英语的书写、语法得到了丰富、规范,并经由其后数百年间政府政策的推动、经济贸易和军事殖民活动的开展、少数族群自我提升的诉求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等方式,在形塑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不列颠诸岛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以及部分爱尔兰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在近代之前,英语即已在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具有了广泛影响。如11世纪,苏格兰王室就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至14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盖尔语。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

  在推行政治和宗教政策的同时,经济贸易活动的激励,有助于英语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从而为构建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奠定了重要基础。英格兰和苏格兰于1707年正式合并后,苏格兰的农贸产品得以销售至英格兰及其广大的殖民地市场。苏格兰自宗教改革时期起就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苏格兰人的识字率长期位居欧洲前列。在17世纪苏格兰的受教育者中,英语已成为被熟练掌握的语言。随着18世纪工商业的发展,苏格兰人更加意识到,善于用标准流利的英语进行写作和口头交流,能给自身经营活动带来更大的好处。那些接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苏格兰商人,在商业贸易中表现得游刃有余。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在18世纪中期成为忠实拥护不列颠联合的大本营。当时,两座城市都是重要的“辉格党”城市,忠于英格兰和汉诺威家族的新国王,并服从威斯敏斯特议会和王国首相的命令。

  在威尔士,当人们发现英语是一门会带来机遇与晋升的语言后,其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惊人的。很多威尔士人强烈渴望在不列颠国家中受到尊重,而学习标准英语便是他们摆脱经济社会地位相对弱势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威尔士工矿业取得巨大发展,一批英格兰工人的到来,加速了英语的西迁进程。与此同时,成千上万年轻的威尔士人前往伦敦等大城市寻找生计,掌握英语则是他们融入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洪流的必备技能之一。进入19世纪,英语在威尔士初等教育中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受到1862年教育法案的推动,以英语为唯一授课语言的学校在威尔士趋于普遍。

  在军事方面,苏格兰高地军团从18世纪上半叶便开始吸收高地年轻人入伍。这些人从小在说盖尔语的家庭中长大,但军团的命令语言是英语。因此,在军团服役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带有苏格兰低地特点的英语。实际上,学习这一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将自身身份转变为国王军队的一员并服从王国命令的过程。

  不列颠国家观念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统治吧,不列颠尼亚!统治这片波澜壮阔的海洋!不列颠人永远不会被奴役!”这是皇家海军军歌《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中的一段歌词,出自一位18世纪苏格兰诗人詹姆斯·汤姆森之手。歌词中饱含了苏格兰辉格党的理念,即我们是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融合成的不列颠人,属于同一个国家,享有同等的权益和自由,无疑是对不列颠人身份认同意识的集中体现。实际上,这种情感表达与18世纪以来以英语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创作和出版活动密不可分。在这一时期,面对能否达到“语言纯正”的棘手问题,一批声名显赫的苏格兰学者选择放弃苏格兰方言,而学习使用更加规范的英语。休谟曾呼吁“有志气的苏格兰青年人应当学会以英格兰方式来说和写”。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书的。该书第一卷于1768年在爱丁堡出版,从书名即可看出,苏格兰编者显然将英格兰和苏格兰视为一个整体,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列颠人”,是根据合并条约建立的现代新国家的成员。有些人甚至放弃了“苏格兰人”这个称谓,开始自称“北不列颠人”,意在表明两个民族之间残留的差别仅仅是地理方面的。至19世纪初,一份名为《爱丁堡评论》的杂志在英语世界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读物。相关研究表明,这份杂志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编辑们力图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份不列颠出版物,拥有不列颠国家文化意识,它传达的是一种高度的国家使命感。

  爱尔兰也不乏精通英文并深具不列颠观念的文化名人。其中,18世纪的爱尔兰演员兼“发音专家”(正确发音研究者)托马斯·谢里丹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他凭借对英语发音的精深研究,曾受邀在英格兰、苏格兰等地做有关英语正确发音的巡回演讲,取得过巨大成功。此外,他有感于当时不列颠国内外动荡的局势,认识到语言统一的必要性。1756年,他出版了《大不列颠教育》一书。从其书名同样可以看出,他是以整个不列颠(而非英格兰)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的。在书中,他认为语言标准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作,基础教育的改良乃是万全之策,这些皆体现了以其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对不列颠国家的认同感。

  语言从根本上是与政治身份认同相联系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在近代不列颠国家形成发展中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重大转变。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形式上使用英语,吸收英格兰文化,并结合自身传统重新塑造了广义上的不列颠文化,逐渐强化了对不列颠人身份的认同。

  (作者张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条:一场婚变的背后:阿基坦的埃莉诺与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和文化
下一条:世界古代史研究发出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