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饮用葡萄酒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并不是中国的土产,而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外来文明内容之一,关于这一点,古史记载和今人论述均较详,毋庸赘言。笔者惊异于拉斯海马酋长故居博物馆中传统的椰枣蜜作坊与明代永乐大典本《顺天府志》(详见下文)所载高昌地区的葡萄酒作坊几乎相同,故试图从文献、考古遗址和图像资料出发,理清古代葡萄酒生产技术传入中国的时间、线路、传播人群和在中国的变化情况,以及由此体现的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和多元一体的特征。
一 拉斯海马的椰枣蜜作坊与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原典
葡萄酒源于伊朗高原北部山地是学界共识,对Hajji Firuz等遗址出土陶器残存物的提取研究证明,伊朗北部到南高加索地区有7000年以上的葡萄酒酿造历史,伴随着葡萄酒的向外传播,葡萄酒酿造技术和适宜装贮葡萄酒的小底罐〔图二〕或尖底陶瓶也开始对周边产生影响。和中国一样,古代埃及和罗马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均来自波斯地区。对印度西海岸帕特南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这里是地中海以外地区出土罗马双耳尖底瓶最多的遗址,足以说明当时由罗马输入该地葡萄酒和橄榄油之多。对异域所产高档消费品、奇宝的渴求,应该是不同地区的人群共同参与并推动丝绸之路建设的原因之一。葡萄酒在古代世界的远距离流布,当其例证。
2017-2019年,笔者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拉斯海马国发掘朱尔法遗址时,在酋长故居博物馆中见到当地传统的椰枣蜜作坊,发现其竟与《顺天府志》记载的高昌地区葡萄酒生产作坊的构造、生产方法相同。该博物馆中有一个很小的房间,其地面经过硬化,有多道纵向小渠,诸渠归入一横渠,最终汇入一口嵌入地下的缸内。从渠面有小方形凹坑看,渠面上应该原有固定的隔离设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知,此为当地传统的椰枣蜜生产作坊。其生产方式是把大量的椰枣置于室内地面捣碎,待汁沥出汇集于缸内,取出即成。这一果蜜(汁)生产技术是当地的传统,自然可视为中东地区古代葡萄酒及果汁技术的孑遗。对它的观察为研究元代高昌地区的葡萄酒生产技术的渊源拓展了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