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后民法典时代的司法实践:民国四川基层诉讼中的法律与习惯(1935~1949)》出版
作者: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2022-06-23


刘昕杰 著
2022年6月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9717-5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四川新繁、荣县、南溪等地的民国司法档案为论据,研究民国民法典在基层社会的司法实践。选取了典、佃、婚约、离婚、继承、坟产等几类典型案例,从民事制度的法典化变迁、基层法官的司法适用、社会民众的法律认知等角度,分析了传统中国民事制度法典化过程中的多样化趋势和转型中国基层民事司法演进中的实用性特征。

  作者简介

  刘昕杰,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及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主编《法律史评论》。主持“法律与历史文丛”“近代司法史料丛编”等。研究领域为近代法律史。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萨维尼的反驳

  二 民国民法的研究

  三 地方视角下的民法实践

  四 民国四川基层司法档案

  第二章 搭法典之车:传统民事制度的法典化与基层诉讼

  一 移植西法

  二 独立保留

  三 重述保留

  四 不再保留

  五 “搭车现象”

  第三章 模糊的典:现代法典的传统制度

  一 典的传统

  二 典概念的争议

  三 回赎的困境

  四 两难的裁决

  第四章 游离的佃:传统制度的民法重述

  一 佃的传统概念

  二 物权还是债权

  三 押租与转租

  四 游离的佃权

  第五章 约而不婚:婚约解除的女性权利

  一 契约婚的确立

  二 婚约主体与婚约成立

  三 婚约的强制效力

  四 婚约制度的重述

  第六章 离婚自由:制度设计与实践困境

  一 离婚法的改革

  二 妻子的离婚权

  三 离婚的庭审

  四 离婚的后续问题

  五 妇女的权利意识

  第七章 继而废承:从身份到财产的转型

  一 财产继承的确立

  二 司法中的分家承嗣

  三 分家承嗣对判决的影响

  四 两者的协调

  第八章 兹事体大:由刑转民的坟产纠纷

  一 坟产权益的法律规范

  二 坟产纠纷中的精神性诉求

  三 坟产民事案件

  四 坟产刑事案件

  第九章 实用型司法:再论近代中国基层民事司法的连续性

  一 既有论争与问题

  二 近代中国司法模式的连续性

  三 基层地方官的全权与全责

  四 无讼追求与解纷的灵活性

  五 自主的界限

  六 实用型司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一条:民国时期萧一山的史观构建与评析
下一条:《诗经》先秦多次辑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