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二战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战争与和平观:基于报刊所见》出版
作者: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2022-07-08

   
朱大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05出版
ISBN:978-7-5228-0051-6

  本书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及研究”(项目号:16KZD020)阶段性成果。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风云激荡、战火连绵的时代,中华大地也难以幸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有着传统“平天下”政治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国际政治的关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通过对战争态势演进的体察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探究,构建了他们自己的战争与和平观。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界为世界整体和平计,他们有的提议改造国际联盟,有的深感国联的无力而主张建设区域性安全机制,也即太平洋集体安全组织,还有的倡议有效裁军等。同时,在这些理想主义意味的举措之外,他们更多地还是主张建设中国自主的现代化国防力量,认为国际政治中最有力的安全保障方式是“自助”,而非“他助”。随着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盟国方向的转折,战后世界和平建设规划也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中国知识界从集体安全、新主权观、经济、社会和教育文化建设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和平建设的构想,对战后持久和平和永续发展充满着憧憬。然而,随着战争末期原子武器的出现、美苏关系的破裂以及冷战的呼之欲出,中国知识界的战后和平迷梦逐渐破碎。

  中国知识界于非常时期生成的战争与和平观随着时局的变化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趋势,也表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哲学交织的特征。这种战争和平观在今日看来也不失前瞻性的特质,如和平不可分割、积极和平以及有限主权观等,它是近代中国国际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蕴涵的国际政治思想、军事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去挖掘、利用和传承。

  作者简介

  朱大伟,1981年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历史学博士,副教授,赣南师范大学世界史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

  近年来主要从事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历史记忆研究,在《学术论坛》、《历史教学问题》、《天府新论》、《区域与国别研究》等核心期刊以及其他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有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已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国际司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世界立于危卵:大战前的风云透视

  第一节 从希望到失望:九一八前后中国知识界国联观的转变

  第二节 乌云压城:中国知识界对“七七事变”的认知与因应构想

  第三节 挽狂澜于既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创建太平洋集体安全组织的思考

  第四节 和平迷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国际裁军观

  第五节:山雨欲来风满楼:二战爆发前中国知识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意象

  第二章 存亡之道:中国知识界对国防安全建设的忧思

  第一节 航空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代中国知识界的空权观

  第二节 走向深蓝: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海权观

  第三节 蛟龙入海,抑或飞龙在天: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海权与空权之论争

  第三章 多元并举:建构永久和平之路

  第一节 心理和平:二战结束前后中国知识界的“教育和平”观

  第二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民生和平观

  第三节 从绝对到有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战后和平构想中的新国家主权观

  第四节 和平建设的佛理关照:二战时期太虚的战争与和平观

  第五节 大同致和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关于联合国建设的思考

  第四章 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知识界战后国际政治的忧思

  第一节 和平天使与战争恶魔:战后初期中国知识界对原子弹世界和平意蕴的认知

  第二节 向左走?向右走:战后初期中国知识界的冷战意象

  第五章 和平构建的域外视角与中国特质

  第一节 《大西洋宪章》与国际社会构建战后和平的新理念

  第二节 和平方略:西方大国战后和平规划中的社会保障考量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之间:中国知识界的和平建设观

上一条:社会形态理论视阈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下一条:从清代云南《开化府志》看邻国历史书写的地方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