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开始,“台独”势力操弄“南岛语族”概念,搞“南向认亲”,试图利用南岛语族“南来说”,将台湾的少数民族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切割出去,将台湾历史从中国历史中切割出去。实际上,学界关于南岛语族起源地的研究,始终在争论中前行。虽然“南来说”出现较早,但随着考古学、语言学、分子人类学的发展,该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捡拾一种被基本淘汰的学术观点为其政治图谋背书,足见“台独”势力已然黔驴技穷。
“南来说”已被学界摒弃
南岛语族“南来说”由西方语言学者和人类学者提出,包括“中南半岛说”、“西新几内亚说”和“密克罗尼西亚说”。
“中南半岛说”最早由荷兰语言学家柯恩提出。他比较100多种现代南岛语言,发现“原南岛语”词汇中的动物多属亚洲品种、植物多属热带品种,并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词汇。他由此推测,南岛语族原本居住在沿海地区,是航海民族,其起源地最有可能在印度尼西亚或中南半岛东岸——最北或到中国南疆(不越过北回归线),最南不超过爪哇岛,大约在南纬8度。
“西新几内亚说”由美国语言学家戴安提出,其理论依据来自于萨皮尔的历史语言学观点——语言歧异最大的地区是该民族古代居住的中心。戴安使用苏瓦迪士拟定的200个基本词汇表,对“今南岛语”进行了词汇统计学的比较研究,推测南岛语族起源于西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地区。
“密克罗尼西亚说”由英国人类学家福克斯提出。福克斯深受格雷布纳的“文化圈”学说影响,将南岛语族“文化圈”定位于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群岛,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密克罗尼西亚。
以上三种说法均有缺陷。首先,柯恩拟测的“原南岛语”只采用了“今南岛语”材料,没有考虑可能曾经使用南岛语而现在已经消失或保留不明显的地区,比如中国壮侗语地区、闽南语地区。不仅如此,所谓拟测出来的“原南岛语”未必就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南岛语。据柯恩拟测的结果,操“原南岛语”的人群是使用铁器的,但从考古证据来看,铁器的使用不可能那么早。张光直认为,用古语拟测方式推导出的原南岛语族文化,必须得到考古学的证实。其次,“西新几内亚说”的理论基础——萨皮尔的“变异即原乡”理论本身没有得到充分论证。而且南岛语有上千种,即便学者全都掌握,也不能排除因语言资料不完整而发生同源字误判。至于“密克罗尼西亚说”,学界普遍认为欠缺实质性证据。
总之,南岛语族“南来说”虽盛行一时,但经各学科不断检验,证明其理论解释力有限,已被学界基本摒弃。
“台独”势力假学术图谋分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已被学界普遍放弃的旧说,却让“台独”分子“如获至宝”,利用“南来说”推行“去中国化”的运动:鼓吹台湾少数民族在语言上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接近,文化特质上属于印度尼西亚文化群,炮制“南岛语族祖源论”,宣称“台湾高山族是由东南亚北上而来”,“台湾‘原住民’不是中国人”,以“南岛语族”取代“中华民族”。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煽动岛内“泛南岛民族主义”,削弱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南向认亲”,争取南太平洋“友邦”的政治支持,拓展“国际空间”。
陈水扁上台后,以“南岛语族”为噱头,大搞“去中国化”运动。2000年,台当局举行“2000年都市原住民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马绍尔群岛、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代表签署《2000年南岛原住民族宣言》,扬言“增强我们身为南岛语系民族的认同”。2002年,举办“南岛民族领袖会议”,签署《南岛民族领袖宣言》,号称“致力南岛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建立所谓“属于文化的南岛民族”的“联盟”。2006年,陈水扁赴帕劳参加所谓“第一届台湾与太平洋友邦元首高峰会”,强调“珍惜台湾与太平洋友邦共享之南岛文化”。
蔡英文上台后,也打南岛语族牌,发展所谓“新南向”政策,鼓励台湾的少数民族“南向认亲”。2017年,蔡英文窜访马绍尔群岛、图瓦卢、所罗门群岛,岛内媒体谓之“寻亲之旅”。2018年,蔡英文当局恢复已停办10年之久的“南岛民族论坛”,大肆喧嚷台湾与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文化“关联”,搬出所谓“南岛民族一家亲”来对抗“两岸一家亲”。更有甚者,蔡英文当局为塑造台湾“天然独”世代,推行“去中国化课纲”,把“多数台湾人有平埔族的南岛语族血统”等表述写入教科书,打造“台湾国族血统论”,妄图将台湾民众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离出去。令人哑然的是,蔡英文热情的“寻亲之旅”,遭遇了闭门羹——其寻亲对象之一的所罗门群岛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台湾民进党上台以后第6个与台湾“断交”的国家,说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台独”已走入死胡同。
台湾少数民族源自中国南方
现今,经过考古学、语言学、分子人类学等多学科通力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南方或东南沿海,已经成为国际学界的主流认识。这对于妄图借“南来说”兴风作浪的“台独”分子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考古学方面,早在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考古学家戈尔登、美国人类学家拜耶、日本学者金关丈夫和鹿野忠雄等通过比对考古资料,初步认识到南岛语族文化蕴含中国大陆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国闽台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东南沿海是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关键。澳大利亚学者贝尔伍德立足考古资料,勾勒出南岛语族从华南经台湾到大洋洲的发展谱系和时间表:距今7000—5000年,华南沿海的一些已掌握水稻耕作技术的农业拓殖者开始向外迁徙,跨越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岛,繁衍生息,发展出古老的南岛语;距今5000年,他们前往菲律宾吕宋岛,4500 年前抵达帝汶,3200年前到达密克罗尼西亚,进而抵达马里亚纳群岛;他们的后代在2200年前到达波利尼西亚,1700—1600年前扩散至夏威夷和复活节岛,1200 年前到达新西兰。张光直运用台湾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将南岛语族的发源地直指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他提出,台湾史前文化有连续性,分布于台湾西海岸的大坌坑文化是台湾南岛语族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比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同时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他认为台湾是整个南岛语族最早起源地之一,而大坌坑文化的起源则可以推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集中在闽江口到韩江口的福建和广东东部海岸。近年来,陈支平等通过比对两岸考古新发现,认为南岛语族源自中国东南沿海。
语言学方面,1942年,美国语言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比较南岛语与侗台语,论证了两者的同源关系,推断它们共同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中国学者倪大白选用壮侗语系的壮傣、侗水、黎三个语支,与南岛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台湾阿眉斯语和布嫩语、海南岛三亚回族语展开词源比较研究,得出“侗台语与南岛语同出一源”等结论。20世纪90年代,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提出“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同源”的观点,由此开启东亚语言发生学研究的新进程。此后,沙加尔不断修正和扩充其语言学理论,发展出“汉—南同源论”、“汉—藏缅—南岛语系假说”、“东亚超级语系假说”,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
分子人类学方面,2011年底,在马祖北竿岛、距离福建20多公里处发现的“亮岛人”,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人类遗传学学者斯托金等根据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判定“亮岛人”线粒体的单倍群类型均出现在台湾少数民族遗传基因中,这证明“亮岛人”与台湾少数民族之间有亲缘关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通过分析大陆南部和台湾海峡若干岛屿上人类古基因组数据,认为最早南岛语系群起源于福建及其毗邻地区。研究还发现,距今8400年前的福建漳平“奇和洞人”与现今台湾阿美人和泰雅人有紧密的遗传联系。
总之,越来越多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证据支持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华南或东南沿海的观点,其中特别清楚地表明台湾少数民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台独”分子利用南岛语族“南来说”大搞“南向认亲”,是错认了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