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清末民国新疆农田水利建设成果可视化及分析(1909—1935)
作者:苏绕绕、潘威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2022年第3期 时间:2022-08-10

  摘 要:对清末民国新疆农田水利建设成果的可视化及分析,是了解和衡量新疆水利近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Origin等软件环境中基于地方志书、档案文书、老旧地图及调查报告等多种材料,利用空间分析、可视化等方法重建了晚清民国时段新疆的地表各灌溉指标。同时,尝试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调查和测量数据,重建清末民初地表灌渠的引水规模。结合渠道工程参数、人口和灌溉面积等社会经济参数,对清末民国新疆地区地表灌溉效率进行估算。最后,基于重建结果对晚清民国新疆水利近代化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近代新疆;农田水利;空间分析;灌溉效率;水利近代化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水利灌溉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在边防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和谐等众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晚清以来,新疆地方政府借助水利建设与农业经济、政区设置、地方社会管理等方面结合,将其纳入近代化进程。具体表现为新疆建省 (1884年) 以来政府力量不断深入地方水利事务。这一时期开创了近代新疆水利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事实上,近代新疆水利建设发展也同农垦进程息息相关,其开发主要集中于晚清建省(1880—1910年)、杨增新(1912—1928年) 和盛世才统治时期(1933—1943 )三个阶段。

  关于新疆水利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兴起至今,学界在水利技术、开垦政策、水利社会、边疆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有诸多成果,但多侧重对局部地区的研究,或限于水利社会、屯垦经济等方面的探讨。对于从新疆整体尺度衡量其水利成果的研究比较薄弱。此外,时段上对清末民初缺少关注。如谢丽对晚清民国时期南疆农垦的研究中,1910—1920年的论述就相对较少。已有对杨增新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的研究揭示了其具有“自养、治生”的特征,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其执政时期的农田水利政策,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讨论杨增新的农业指导思想,难以观察到政策落实的具体情况。GIS技术的引入可以为衡量或解释这一问题提供有效帮助。杨增新治疆时期推行的水利建设活动在新疆水利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性。此外,晚清民国时期的水利近代化进程总体比较缓慢,基于重要时段的个案研究对于把握整体特征可行性较强。

......

原文链接

上一条:“三大体系”建设与近代经济史研究
下一条:全面抗战时期战区地方政府的生存之道——以湖北省罗田县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