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学前沿 > 中国史
从干办官到计议官:南宋初年枢密院新设属官考略
作者:贾连港 来源:《宋史研究论丛》第33辑 时间:2024-04-24

  南宋初年,政权初创,外患内忧频仍。尤其是,军政事务乃宋廷优先处理之事。为应对军政形势的迅疾变动,作为二府之一的枢密院新设了若干机构和属官以处理军政急务。在下属机构方面,一个显著的变化是,除了延续北宋旧置枢密院诸房外,又增设机速房、赏功房、写宣房等十房。在属官方面,除了原有的都承旨、检详文字等,干办官之设及改为计议官,则是重要举措之一。据笔者所见,目前学界尚无对枢密院新设属官(干办官及改设后的计议官)来龙去脉及其职掌、选任等方面的专门探讨。限于史料,略作考订,以备参考。

  一、干办官之设

  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四日,宋廷罢废御营使司。此后不久,设置枢密院干办官,便是紧跟其后的措施:

  (建炎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置枢密院干办官四员,以本院言“自罢御营司,别无官属”故也。

  枢密院此次上言主要针对“自罢御营司,别无官属”问题。由于罢御营使司后,只是将低级官吏转归机速房,“官属”(即官员的属吏)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所以新置的干办官四员主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对此,《宋史》另有说明:

  建炎四年,罢御营使司并归枢密院,为机速房。随司减罢属官,置干办官四员,诏并改为计议官。

  结合前引枢密院之言,这里更明确指出:罢御营使司后新置机速房,并随之也“减罢”御营使司“属官”(按:“属官”与前述“官属”含义相当),二十天后所设的干办官四员正是针对枢密院官属不足而来的。可见,在御营使司人吏充机速房人吏后,仍缺少办事人员,故而设干办官以充实枢密院力量。所谓“干办”全称“干办公事”,为避高宗讳,改“勾当公事”为“干办公事”,干办官为处理具体事务的高级吏员:

  旧制,诸路监司属官曰“勾当公事”。建炎初,避今上(按:宋高宗)嫌名,易为“干办”。时军兴,一切所置官司,数倍平时,而皆有属官,所置纵横。有题于传舍者曰:“北去将军少,南来干办多。”

  枢密院新设官属为干办官,亦体现出其仅处理具体的军政杂务,大概不涉及军机事务的决策与执行。在战争状态下,数倍于平时的官司都有属吏,干办官众多。所谓“北去将军少,南来干办多”,意在批评南宋初年北上打仗的人少了,南下处理内部杂务的人多了。在此一背景下,南宋朝廷的重心在于内部军政事务,干办官的大量设置大概源于此。

  二、从干办官到计议官

  据前引《宋史》所载史料,干办官后改称计议官,此事发生在建炎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这是南宋初年枢密院属官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改枢密院干办官为计议官,序位在太常博士之下。

  顾名思义,“干办官”之称多强调这一官属是在长官委派下处置各种事务,而“计议官”则突出这一官属参与谋划、商议之职,地位升高的意味很明显。

  那么为何在短短五个月之后,便改干办官为计议官呢?

  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时御营司既废,密院置干办官四员,既而以其名不雅驯,改为计议官,在编修官之上。

  计议官序位的定型有一过程,姑置不论。李心传认为,干办官改称计议官的原因是“干办官”之名“不雅驯”。

  另据薛季宣为《薛徽言行状》所作笺注,薛徽言为首任计议官:

  西府旧无计议,有干办官。朝廷将用先君(按:薛徽言),以干办冗名,非所以处天下士,遂易名计议,设官自君始。

  据此,干办官改称计议官的原因则是,“干办”一称为冗杂之名,不能加之于士人。

  再者,据南宋初期王复的家传:

  先是,公(按:王复)长子佾,以太仆丞从高宗过维扬,及赵立已亡,徐州有武卫军,旧隶于公,义不肯他属,散归在所,愿以从佾。高宗闻之,诏于枢密院创计议官,特命佾为之,仍领武卫。

  在这里,计议官之设乃王佾统领徐州武卫军之故。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则指出“朝廷以其父死事,故录之”,庶得其实。无论如何,在此家传中,时人强调高宗要任用王佾,故而创设计议官,其原因仍是给予任职者更高的礼遇。

  其实,除了上述表层原因,改干办官为计议官,还体现了宋廷应对时局的考虑。这在关于王绹的神道碑中或许透露了其中因由:

  会稽赵忠简公(按:赵鼎)签书枢密院事,请置计议官四员,专治机速、赏功事,首荐公为之。时疆场日骇,盗贼所在璠结,公谓宜驻跸江宁,内降群盗,外临中原,失此时不为,南北之势分矣。

  上引史料说,赵鼎任职签书枢密院事时,建议置计议官“专治机速、赏功事”,并推荐王绹为计议官。其实赵鼎于建炎四年十一月五日罢签书枢密院事,早于宋廷正式施行改干办官为计议官的政令。或许赵鼎早已提议,正式命令的下达稍有迟缓,而神道碑的书写者周必大对此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这一记载着重指出了,设计议官四员,不仅仅是名称改易,更重要的是职掌的变化,表明其在机速、赏功等军机事务上的权限有所增强。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疆场日骇,盗贼所在璠结”。当此之时,南宋面临的内、外形势相当严峻。揆诸史实,当时伪齐建立不久,金军南侵至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国内变乱不断,驻跸越州的高宗面临严峻的统治形势,改干办官为计议官,以此增重其职权,提高其地位,很可能是因应这一形势的举措。干办官的设置是承平时期的设官思路,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军政形势。

  正如前述,既然为“专治机速、赏功事”而改称,计议官的职掌也主要围绕这一设计初衷而展开。既有研究已经指出,计议官有措置战争所需军备及宣谕抚定地方的职能。需要补充的是,在此过程中,计议官还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比如,时任计议官薛徽言在绍兴三年(1133年)出使湖南,他请求“所至州县,视吏之能否,茍无大过,而止不胜任者,两易之”,得到宋廷“具事因听旨”的诏令。在薛徽言回到朝廷后,“出使九阅月,所按吏十六人,荐士三人”。另如:枢密院计议官吕用中、徐康“以检察逐路经费财用为名”,分别监察浙西、江东地区;为解决江淮营田的诸多问题,宋廷派枢密院计议官李寀“往江淮询究营田利害”。正因为南宋初年的计议官负有重要的军政职责,参与办理军机之事,也有计议官(如:王佾、李谊)曾因泄露朝廷机密而贬职的事例。

  关于计议官的罢废,据史书记载,绍兴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

  祖宗时枢密院无计议官,可罢之。右宣议郎、枢密院计议官王湛直秘阁,充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兼措置河东忠义军马司参议官。

  宋廷下诏罢计议官并外派改任他职。这预示着随着宋金战事缓和,军政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计议官的重要性也随之急剧下降。所谓“祖宗时枢密院无计议官,可罢之”,自然不是罢废计议官的真正理由。此后,在宋金战事紧张时,宋廷也会临时设置枢密院计议官,但已非常制。

  另需略加说明的,有以下两点。其一,干办官(包括计议官)与机速房的关系。有研究认为,干办官(包括计议官)计议官是机速房的长官,并将计议官参与措置战争物资及外派宣谕抚定地方的职能默认为机速房的重要职掌。据笔者所见,在相关史书中多以“枢密院干办官(或计议官)”出现,未见“机速房干办官(或计议官)”这一说法。实际上,前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史》等史书指出:罢废御营使司并将其归入枢密院,新设机速房;同时,被减罢的御营使司属官则改设干办官以吸纳之。尽管机速房可能吸纳了御营使司的部分职能,干办官(包括计议官)最初来自御营使司属官,但机速房长官并非干办官(包括计议官)。其二,干办官改称计议官后,还有泛称枢密院属官为干办官的情况。比如,绍兴五年二月,“诏枢密院干办官除扈从赏外,更转一官减二年磨勘”。其中,枢密院说:“机速房昼夜专一行遣边防军机文字,利害至重,户房应办大军钱粮激犒等并无旷阙,故优赏之。”据此,枢密院下属机构机速房、户房长官皆泛称为干办官,因其权重、辛劳而受到赏赐和减磨勘的优待。

  三、计议官的选任诸问题

  从班序上看,计议官“叙位在太常博士之下,其杂压令文,太常博士叙官在通直郎之上,即系升朝职事官。遇将来明堂大礼,封叙合行申明” 。宋廷下诏,“依太常博士法,许封赠”,又规定“枢密院编修官位在计议官之下”。可见,计议官叙位在从七品朝官太常寺博士下。在枢密院内部,其叙位则在枢密院编修官之上。

  前已提及,最初,计议官主要来源于御营使司属官。由于宋廷紧急军务渐多,正是用人之际,计议官的来源趋于多样化,用人也不拘一格。其一,有的来自有军功者。如,布衣王大智上献战车式,获得高宗召见而授职。其二,有的来自枢密院等中枢机构的属官。如,枢密院编修官杨愿。其三,更多的则是来自帅司、监司、制置使司、宣抚司等地方军、政机构。如,沿海制置司参议王安道、川陕宣抚司干办公事王偒、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冯檝、江东帅幕李宷、添差签书保宁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陈正同、江州通判罗汝檝。

  由于多被临时授予紧急、重要的军政事务,有时还受到高宗亲自接见,计议官的升迁往往较为迅速。如:计议官吕丕问被授予行工部员外郎,后“丕问乞补外,乃除知处州”;计议官曾䋖,“填复置阙”,提举淮南东路茶盐公事。35同时,因升迁过快、程序不合法规或所为不法,计议官也常会招致大臣批评。比如:曾为都督府属官的枢密院计议官吕稽中,受到侍御史石公揆奏论弹劾。高宗认为:“用人不须太速,须使名实加于上下,然后无异论。”故而将其罢免。计议官范伯思“往广西帅司趣市战马,及还,擢为部使者,又除省郎”。后因台谏官上言其“系名军中,所迁官率多冒滥”而作罢。枢密院计议官沈昭远、钱圻因徐俯所荐,改京秩,“枢密院径关中书,议者不以为是”。当然也有如计议官薛徽言,出使湖南,虽被吕颐浩弹劾“擅易守臣,及移用经制银”,仍被高宗任命知兴国军。

  四、结 语

  在南宋初年,宋高宗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立足东南,以徐图立国,要在风雨飘摇中抵抗住金军入侵,保存一线生机。为应对军政形势的剧烈变动,南宋朝廷增设了枢密院属官——干办官,以协助处理军政事务。随后改为计议官,这预示着宋廷赋予计议官更为重要的机速、赏功之责。计议官不仅负责措置战争所需、宣谕抚定地方,而且还有监察地方军政的职能。计议官来源广泛,往往是军政才能突出的吏干之才。虽是临时差遣,级别较低的朝官,但计议官代表宋廷出使,颇有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效。将计议官置于南宋初年枢密院新设下属机构及属官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南宋初年,作为二府之一的枢密院,不仅原有的机构和属官体系有重要调整,而且增设了诸多机构和属官。如本文所论的干办官、计议官,即属增设之列。新设的属官在急速军务、赏功、军事监察等方面有助于弥补初创政权的不足。尽管干办官、计议官是临时、权变的设置,却在南宋初年发挥了重要的军政作用。

  (作者贾连港,系西北大学宋辽金史研究院暨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

上一条:中共党费制度的百年历史流变
下一条:宋代中枢体制中的宰属——以中书检正官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