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佟氏的先世,明初为跺集充军的海西女真军户,在三万卫承袭了指挥使、副千户、百户诸世职。对比佟氏谱系看,前三世的问题较大,自佟昱开始,经佟瑛、佟棠以下,到佟恩、佟登父子,祖孙三代的关系已渐趋可靠。但继续清理佟氏由明入清之路,仍然困难重重,尤其是曾任山西、甘肃总兵的佟登家族,除次子养直、孙卜年、曾孙国器这一支外,很难找到其他后裔的踪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清廷忌讳暴露与明的真实关系及其后金建国后的多次内部斗争,导致原属定辽左、中卫的佟登家族谱系断裂,清朝官书包括档案也都无中生有,造成佟氏谱系紊乱不堪。或许这就是陈寅恪先生揭示佟卜年冤案时,对钱谦益免祸与佟国器的关系“隔靴搔痒”的内因,也可能是郑天挺先生在探究辽东佟氏历史渊源时出现白璧微瑕的根源所在。
一、 佟恩入清“一气化三清”
万历后期至启祯之际,辽东进入多事之秋。辽东佟氏尤其是著名的佟登家族,因受佟养性归附后金、佟卜年冤案及毛文龙镇江事变的影响,家族谱系开始紊乱。
佟登之父佟“恩,守洒马吉,东虏跳梁,殁于王事”,即钱谦益所说的“战马吉堡,追奔二百里,陷阵肢解,世宗皇帝命首祀群烈祠”者。“东虏”指建州女真,洒马吉即马吉堡,离辽东中朝贡道不远,位于连山关和靉阳堡之间,草河堡以北。惨死建州之手的“指挥佟恩”有三子:长佟登,次佟进,三佟暹。据1978年出土的《皇明诰封昭勇将军佟公墓志铭》载:“瑛,以先金吾例改定辽中卫……终义州城备御;恭人孙氏,生棠,赠荣禄大夫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配赠夫人叶氏,生公父恩,嘉靖间战殁东边,赠如乃翁。娶太夫人宁氏,生子三:长登,癸丑武进士,分节握符,历守山西、甘肃、辽东镇;季暹,骠骑将军,公仲……以智勇擢从李宁远伯……升指挥使……传职胤子,遂归养……公讳进,字止之,号朴斋,生于嘉靖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享年六十有六,卒于万历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墓志铭刻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并载佟进三子养中、翔风、志义的确切名讳,而不载佟登、佟暹的后裔。
《佟进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志铭》又载:“侄养正,膺督府,佐大将军,侍天子,统禁兵而帅焉。其次侄养直、起凤、鸣凤辈,悉充将选。”在此“大将军”即指佟进的长兄佟登,有四子在军:长养正、次养直、三起凤、四鸣凤,与钱谦益所撰佟卜年墓志铭所云的“登生五子”相差一子。而佟国勷编《佟氏宗谱》载佟登有“八子”,除养正、养直、起凤、鸣凤之外,另有养浩、瑞凤、翱凤、养亨四人,除翱凤之外都为“无出”绝嗣。佟兆元续修《佟氏宗谱》继承了八子之说。两种说法佟登“五子”或“八子”,究竟哪一种更可靠呢?
目前来看还是“五子”的可能性大。佟登长子养正辞世的时间,不晚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1968年辽阳城北三道壕出土了佟养正暨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但“出土时,局部铭文已漫漶不可识”,且因“志石散失”,无法获得更多信息。而佟养正在万历援朝战争期间(1592-1598)作为副总兵主管明军后勤供应,颇有建树,在朝鲜拥有良好名声,后因女婿杨元兵败南原,受到牵连而被处罚。
佟登次子养直,万历十九年(1591)由平虏堡备御升蒲河游击,仕至开原参将,即“历官参府”的来由。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熊廷弼荐举“原任开原参将、定辽中卫都指挥佥事佟养直,朴勇无俗弁气习,清白有乃父家风”。天启五年(1625),子佟卜年冤死之时,养直大约年六十上下。其孙佟国器回忆天启初年,父卜年“受命东略,监军登莱,钩党牵连,蜚语逮系。淑人奉二尊人暨诸姑子侄,扶携颠顿,徙家于鄂。乙丑(天启五年)九月,府君奉矫诏自裁,太公哀励死客舍”,可见佟养直死于湖北客栈。
佟登三子起凤,万历十四年(1586)跟随李成梁作战,“奉调遣而艰险不辞,当贼锋而汤火可蹈”,与佟煦、佟元相等142员中军、千、把总同时受赏,作战对象是“东虏”或“达贼”。二十五年(1597)至二十九年(1601)任镇江游击,负责勘查、开通自旅顺经石城岛至朝鲜的海道,为万历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佟登四子鸣凤,万历三十九年,辽东巡按熊廷弼荐举疏中有“中右所游击佟鸣凤,谋畧六韬,世业清谨,万石家风,不愧箕裘,有资帷幄”之语。佟国勷《佟氏宗谱》载其“万历乙未科武进士,历官复州参将,阵亡”。万历乙未是二十三年(1595),佟鸣凤阵亡的时间很可能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复州或辽沈地区被后金占领之时。除以上四子确切外,佟登其他后裔俟考。
万历二十六年辞世的佟登二弟佟进及其三子,墓志铭记载清楚。
佟登三弟佟暹,原为李成梁“禆将”,万历二十年(1592)前已为“东宁卫百户”,驻守辽阳。万历援朝战争期间,佟暹即“骠骑公出守江口,以备倭虏”,战争结束后“共恳归养”,时间线可拉到万历二十六年春。到清崇德五年(1640,明崇祯十三年),佟暹已被编入镶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初以佟达管理。佟达升任汉中固山大,以其族弟佟逡管理。佟逡故,以其子佟养重管理。佟养重故,以其族叔佟暹管理。佟暹年老辞退,以其子倭习礼管理。倭习礼缘事革退,以佟达亲兄佟遵之曾孙于保管理。”这些佐领管理者,与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八旗世袭谱档》镶红旗佟乐佐领承袭谱档所载人名基本一致,但却无法与明代佟氏谱系或墓志铭谱系挂钩。
第一个障碍在于清人编造的祖先,完全是无中生有。光绪十九(1893)年,镶红旗汉军佟乐佐领世袭谱档载先祖佟达为“辽阳千山人氏”,世系传承为佟标-
-佟暹-佟养器与倭习礼-佟耀年-佟国禧至佟乐,共承袭12次。清档载佟标有三子
、
、佟愈;
则有子名“佟暹”;
二子名是佟达、佟遵;佟愈则有子佟逡。这份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其中提到的“佟暹”,正是明、清史料中都出现过的真实存在,由此成为辨析明、清佟氏谱系的一根定海神针。





清代档案记载的佟标-佟暹谱系,若要上承明代墓志铭的佟昱、佟瑛谱系,前提必须是佟标=佟棠,
=佟恩,这样“
”“佟愈”就属讹出,而佟达=佟登,佟逡=佟进,“佟遵”也是讹出,结果就暴露了清朝谱系中,“
”“佟愈”“佟遵”这三个人均无来由,且代际关系、人物名字都混乱不堪。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清代档案编写的不靠谱:尤其是对生活在明代嘉靖和隆、万之际的佟登之父佟恩及以上世系,或因清廷刻意泯灭祖迹,或因后裔遗忘、避讳不能、不敢明言而无从下笔,只能生编出一个先祖“佟标”。此其一。



参照万历、启祯年间的《佟卜年墓志》《佟进墓志铭》《佟进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志》《佟歧冈(志义)与夫人徐氏合葬墓志铭》等碑刻,比对镶红旗档佟乐先祖“辽阳千山人氏”佟达及所谓族兄弟“佟暹”的世系,大致可探明代佟氏谱系下续清代的基本线索,并呈现清代佟氏谱系的错讹以及上承明代谱系的违碍处——就在于明代佟登之父“佟恩”,在入清以后“一气化三清”,分身为
、
、佟愈三人,且无一符合“佟恩”本名。而佟登则被称“佟达”,佟进讹为“佟逡”,两人是亲兄弟而非堂兄弟,这些尚属小差错。佟进之子“佟养中”写成同音异调的“佟养重”已算靠谱;只有“佟暹”保持原貌,但又多出一位兄弟“佟遵”。若不仔细对比明、清佟氏世系的差异,就完全不能了解清代《八旗世袭谱档》的错乱有多么惊人。此其二。


第二个障碍是清史叙述家族来历混沌不清。《八旗世袭谱档》与《八旗通志》同源,最明显的问题是崇德五年为明崇祯十三年,佟登辞世于万历三十六年或之前,佟进辞世于万历二十六年,佟恩三子中,惟“佟暹”由明入清活到了“年老辞退”。而镶红旗第五参领第一佐领所谓的“佟达初编设佐领,后升授汉中府协领,无嗣。将佐领替与伊堂弟佟逡管理。病故后,将佐领替与伊子佟养重三次管理,病故后无嗣,将佐领替与伊族叔佟暹四次管理”云云,则是将在明代卫所任职的佟登(佟达)、佟进(佟逡)等人都算成了“佐领”。此外,讹出的“佟遵”之子“佟养矩”究竟是谁的儿子?需要挂靠在谁的名下,也都还是问题。
从“佟暹”这个明、清史料都提到的确切存在出发,考察万历三年(1575)已为李成梁“裨将”、万历二十年前后为“东宁卫百户”、东征援朝战争期间“出守江口”的佟暹,时间线至晚可拉到万历二十六年春。到崇德五年,佟暹被编入镶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佐领,后“年老辞退”,是佟登三兄弟中唯一由明入清、出现在清史中的人,中间仅隔了20年,但在后金最原始的《满文原档》中却已失去踪迹。由此,寻找佟暹的下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 “佟暹”入清后的多次“变脸”
明清鼎革造成佟氏谱系断裂,导致史料混乱不堪。在寻找“佟暹”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借助检索工具,遍寻《满文原(老)档》,与“佟暹”满文音译“tung hiyan”接近的,只有“tung yan”,即满汉文互译过程中脱落音节“hi”变成“佟延”或“佟岩”的结果。这是否逐渐接近真相了呢?请看以下事实:
后金占领辽、沈地区后,天命七年(1622,明天启二年)三月十二日,“tung yan”是以第二顺位被敕谕的15位“汉官”之一,地位仅次于佟养性和刘爱塔。天命十一年(1626),敕封备御“佟延”为副将的满、汉文合璧敕书原件,仍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对照《满文原档》中天命八年颁给“佟延”等汉官的敕书,可知天命十一年颁给“佟延”的敕书由来有自,绝非伪造文书。另外,两份敕书均称佟延为抚顺“平人”“平民”,被“阵获收养”显系被掳。从万历援朝战争结束,佟暹“归养”辽阳,到“佟延”自抚顺归清,中间有20年的时间差,也足够他的生活从辽阳变轨到抚顺。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抚顺陷落时并未发生激烈战事,佟暹被“阵获”变身“佟延”,似无大的波澜。
在清朝官书中,“佟延”又称“佟三”。天聪八年(1634)八月,后金军由大同入边,孔有德遣副将黑成功、游击佟三等“败明兵八百人,获马二十匹”,此事《碑传集》同《八旗通志》,系于闰八月;但《清史稿·孔有德》传记为“佟延”,而《清太宗实录》中唯一仅见的“佟延”,后来就称为“佟三”,证实“佟延”即“佟三”,满文则称“tungsan”(佟山)或“tungŠan”(佟三)。
天命七年正月,在查抄额尔德尼家时,抄出绸缎、蟒缎、毛青布、翠兰布、衣服等,牵连出“阿哈图及坦坦、巴兰、喀萨里、佟山、松古图,私卖蟒缎于雅蓀”之事,佟山(tungsan)因为私卖丝绸被责打十鞭。九年(1624)正月二十一日,谬希浑、尼堪、祁充格“取佟山(tungsan)家存纸八百八十三刀。此乃达海、图沙、龙什、爱巴里使取之”。佟山家不仅富有蟒缎,且有大量存纸,以致努尔哈赤书房的巴克什们要用纸都得去他家取。佟暹原为佟登、佟进之弟,排行老三,在明朝原就家世显赫有根底。这两个旁证为“佟延”“佟三(山)”即“佟暹”增加了重要砝码。
《钦定八旗通志》载佟三“太祖髙皇帝时来归,任副都统”;《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佟山“原任兵部尚书兼佐领。其长子佟养肃原任副将,次子佟养量由佐领取中后所前屯卫二城,俱克之,授云骑尉。”证实在努尔哈赤时期或更早时,佟三(山)地位不低。所谓“副都统”或“原任兵部尚书”,当为原明“都指挥使”或“骠骑将军”的事实映射,这向坐实“佟三”即佟登三弟“佟暹”又前进了一步。
天聪五年(1631)四月,“游击佟三”与右翼总兵官楞额礼、左翼总兵官喀克笃礼率骑兵1500、步兵4500人往征南海岛。此条记载未见于中华书局版的《清太宗实录》。六年(1632)正月二十五日,汗赐西乌里额附旗众汉官,包括“tung yan i jui tung yang hoo”(“佟延之子佟养浩”)得赏银十两,“佟养浩”即“佟养和”,又称“屯泰”“屯代”,为佟延第三子,加上述长子佟养肃、次子佟养量,则佟延(佟三、佟山)已有三个儿子。
天聪九年(1635)七月编审丁册,“废官”佟三原管壮丁923名,五年内增丁79名,该家族直到清末仍保有世管佐领,《佟炤所管世管佐领来由》档册载:“佟三因有所管壮丁千名,又因人丁增益,于天聪、崇德年间陆续编为五个佐领,于雍正九年经内阁奏明定为佟三之世管佐领。”可见佟三所部壮丁千余,比佟达所部“五百名”人丁还多一倍,分编为五个世管佐领,即正蓝旗第三参领第二、三、四、五、六佐领。崇德元年(1636)六月二十五日,佟三牛录下生员刘奇遇、刘弘遇奏请免役,七月初三得允:“免佟三牛录下生员刘奇遇、刘弘遇丁役缘由:兄弟二人只身自广宁逃来……即付佟三(tung san)养之。后上书自陈来归功……命各免三丁,准其离佟三为民。”如此看来,在《满文原档》中,“tung yan”“tung san”就已混淆出现,无论是天命、天聪还是崇德年间都如此。
崇德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639年1月8日),“正白旗佟延”因未穿朝服,被都察院张存仁、祖可法执送法司时,还在大政殿撒泼,破口大骂,后被论死准赎,罚银150两,显得极其张皇而有个性。若联系佟暹、佟登的家世出身,佟延此举也就不难理解了。他至少活到了顺治十一年(1654)。
散布于辽东25军卫的佟氏族人,经历明清易代,除被杀的,幸存者大都被编入后金牛录,成为八旗壮丁或奴仆,即清档所谓“崇德五年部档内并无佟达初编档案。查得崇德元年户部档案内开‘佟达佐领下壮丁五百名’等语”,可见“佟达佐领下壮丁五百名”,当即佟登原管定辽中卫的官兵及族人,在1621年后金占领辽阳后被编入八旗。
正是明清易代,导致活得最长的佟登三弟“佟暹”,在入清后经历了数次“变脸”:最初汉名佟暹“tung xian”,在老满文中因“χ”音缺位写成了“佟延(tung yan)”。正如陈捷先所说因无圈点老满文“简古”“声韵不全”,在拼切汉字时“不敷应用”,导致本因写成“hiyan”的“暹(xian)”字变成了“延(yan)”,重抄新满文时也未回加“hi”音(加圈点)而流传变异,这就使他与佟登家族的关系断绝不易追踪了。总之,在崇德元、二年间,原隶正白旗的游击“佟延”,也就是“佟三”,以包庇部下罪被革职、赎身免死、夺俘获入官,经历系列变故和打击,趋于萎靡。他在清史中往往又被称为“佟三”或“佟山”,这是二度变脸。
佟暹还被称为“佟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佟养材“为佟养正亲伯佟选之子。国初自抚顺来归,其子佟恒年,由闲散从征辽东,授为领催,遣守镇江城,兵变被害。”这里的“佟选”当即“佟暹”:一是“暹”“选”属音近讹写;二是“亲叔”而不是“亲伯”,佟登年长为“伯”,佟暹(选)年幼是“叔”;三是此“佟养正”确为佟登之子,而非清人以“佟养真”改名所称的“佟养正”。这是三度变脸。
佟暹又被称为“佟显”。《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佟标“其孙佟透原任副将,佟通原任游击。佟显、佟达、佟俊俱原任佐领。曾孙佟养居原任广东巡抚。”这里的“佟标”虽是清人编造的祖先,但“佟显、佟达、佟俊”显然就是原明佟暹、佟登、佟进三兄弟的讹写;而所谓的佐领,也是他们担任的原明卫所世职。至此,佟暹已是四度变脸。而“佟养居”即“佟养矩”,既非前引清档讹出的“佟遵”之子,则有可能为佟暹之子。
总之,无论佟恩后裔的入清之路多么坎坷,变化多么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佟恩与佟登、佟进、佟暹三兄弟之间,父子、兄弟的辈分、排行始终不能变。以此为定海神针,考察相关史料中有关佟氏族人的各种变脸和分身描述,就较易显露原形,即使他们都混乱不堪地出现在相同或不同的史料中,也能大致辨析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佟恩家族由明入清的依稀痕迹。
从上述史料,还能推知“佟暹”很可能多子。《八旗世袭谱档》载佟暹有子佟养器、倭习礼;《满文老档》载佟延(佟三)有三子:养肃、养量、养和(即养浩,也称屯代),两者相加已有五子。但恐还不止于此,如上文提到的“佟选之子”佟养材,以及疑为佟暹之子的“佟养矩(居)”。
另外,“抚顺商人”佟养泽及“亲弟佟养善”的来源也很可疑。《八旗通志》载正蓝旗汉军第二参领第六佐领图占之“父养泽,本明抚顺所商人,以通诚本朝被系,自狱逃出,遂来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谓“佟养泽之次子佟义麟,原任参将;佟养泽亲弟佟养善之孙佟国洪,原任知州;又佟养泽亲伯佟岱之孙佟鹤年,原任建昌府总兵官”。这里出现了清史中唯一仅见的“佟鹤年”,既未涉及具体事迹,也无明确归附时间,与“佟暹”一样,也是一个关键坐标,“佟养泽亲伯佟岱之孙”此“佟岱”就是佟登,孙为鹤年准确无误,曾为辽东副总兵(是否职任建昌总兵俟考)。佟登既为“养泽亲伯”,又排除为佟进之子,则养泽与“亲弟佟养善”均当为佟暹之子。这样看来,佟暹至少已有八子。
佟养泽有子佟一璘(原明参将,先卒无嗣)及图占。而佟兆元续修《佟氏宗谱》载佟养泽有三子:佟一鹏、佟一鹤、佟一麟。这或提示我们:佟养泽次子“图山”或“秃占”,汉名原或“佟一鹤”,与一麟(璘)为兄弟。佟养泽卒于天聪八年,在目前发现的后金最早两通宗教碑刻天聪四年佛、道碑中,碑阴有佟养泽之子“图占”即“秃占”的题名,却遗落仍然在世的亲父佟养泽之名,颇不合理。故同在碑阴、有子佟一朋(鹏)的“佟整£(镇国)”(详后)是否即佟养泽其人?实为佟暹的另一子?这也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最后,佟国勷编《佟氏宗谱》记载佟暹有子“佟养冲”,在明末逃过一死。他逃狱后的结局如何?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辽东经略杨镐所谓“如被虏李永芳、投虏佟养性、佟养士等,能绑献奴酋及内应成功者得免死罪”,其中提到的“佟养士”入清后也无踪迹,有无可能为佟养泽或“亲弟佟养善”中的一位?佟兆元续修《佟氏宗谱》载“佟养士”为瑛祖四房森六世佟隐子佟巡的第三子:“长养民(敕书谱作养泽),次养善”,一个人同时拥有谱名和实用名本属常见,何况还有满、汉之别。
综合以上材料,以明、清史籍中都存在的“佟暹”为基点,考察《满文原档》中的“佟延”,应即“佟暹”其人,是汉名满译过程中脱落音节“hi”变来,又被称为“佟三”或“佟山”;还因谐音、近音讹写,再变为“佟显”或“佟选”,他们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佟登三弟,却因同时混迹于清代官书、档案而摇身一变为多人。若非多方对照,很难把他们与明代的“佟暹”挂钩并辨明其一人多面的真相。此外,各种证据也提示:佟暹很可能多子,或达八、九位之多。
三、 失落无根的佟氏族人
从佟登之父佟恩“一气化三清”开始,辽东佟氏谱系变得紊乱不堪。佟暹变身为佟延、佟三、佟山、佟选、佟显等,只是混乱表象之一端。此外,还有来源不清的佟镇国、佟养矩、佟养谦、佟养恭等人,究竟是谁的后裔?他们与佟氏谱系当如何衔接?在此也略作推论,以俟将来新发现史料再验证。
1.广宁都司佟镇国即“佟正(整国)”万历四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后金占领清河。次年九月,熊廷弼命“佟镇国领兵二千一百有奇,助清河各地方防贼南犯”;四十八年(1620)二月罢,后改杨于渭、单尽忠、熊锦等人。御史刘国缙反对任用佟镇国,原因为免“佟应碑谶”即所谓“冬人血”之谣。可见在清河陷落后,佟镇国等受熊廷弼委派,在清河附近活动。但谣言兴起,五个月后即被罢职,原因就与后金有染。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九日,广宁陷落,广宁卫指挥佥事张士彦等归降。佟镇国的动向,见诸《满文原(老)档》天命六年(1621)五月二十二日辽东都司“tung jeng guwe”率8人归附,这就可串起佟镇国自万历四十八年到天启元年(1621)五月前的活动轨迹。“佟镇国,原系故明都司,克辽东后自广宁来归,故授为三等阿达哈哈番。又广宁众官遣使赉书来诱尔出首,又擒获细作之人一次,故升为三等阿思哈哈番”。佟镇国的归降过程或有曲折,但在明与后金的斗争中明确站队,其家族也因此获得三等男爵的酬勋,结果清楚。
需要注意的是,佟镇国归附后金时,称呼也很混乱。天聪四年(1630),佟养性主持修建辽阳玉皇庙,碑阴题名“佟整¨”,与同年《辽阳大金喇嘛法师宝记碑》碑阴题名中未能完全识别的“佟整”(脱落“国”字——引者注)当为同一人,即《满文老档》天命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归附后金的辽东都司佟镇国“tung jeng guwe”;也是天聪二年(1628)正月毛文龙曾向后金索要的叛官“佟镇国”;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得赐银二十两的主帅游击佟整(正)(tung jeng),与崇德元年二月十五日,告发宁完我赌博的佟整(正,tung jeng),都是“佟镇国”脱落“国”字后的变身。熊廷弼奏疏中提到佟镇国驻守清河附近,正可衔接其由明入清的时间线:天命六年即天启元年,也即万历四十八年二月熊廷弼派佟镇国驻守清河的次年,这意味着在广宁陷落前,佟镇国已归附后金。结合《满文原档》所载“备御”佟整(正)原为“商人”的线索,熊廷弼提到的“佟人血”之谣,或可落实在佟镇国罢职后成为商人“佟整(正)”的经历中,他与后金贸易的关系也可探究。总之,在辽沈归后金的两月间,他已从关内出降后金。
崇德元年十月十二日,受刘爱塔逃归明朝影响,正蓝旗的英格(即李永芳之子李延庚)被诛籍家;郎位因唆使正红旗李民表告发吴景道,也被籍没一半家产。十七日,“gulu šanggiyan i tung jeng(正白旗佟整)”被家人徐廷举告发,21条罪状包括不尊汗及王、资助刘爱塔逃逸、隐匿僧人、工匠、属人及杀人、吞没官银、官粮、盗卖官木、唆使李民表告发吴景道等,一半审实,拟死、免死籍家,衣服、药品等只留一份,另二份给豫亲王;其他衣财、东珠、珍珠、金银、奴仆等均被没收,只保留20男丁的庄子一处,牛14头、马2匹、驴2头。可见,与佟延的罪名相似,佟整(正)也不太认同后金的统治与管理,经常庇护部下,尤其在皇太极称帝后受到沉重打击,家庭经商累积的财富,也都在政治斗争中被剥夺殆尽。他们都曾隶多铎正白旗,后再转隶镶红旗。
从“佟镇国”到“佟正(整)”,从熊廷弼奏疏的天启初年的都司,再到天命八年敕书从“商人”到“备御”身份的转变——广宁都司佟镇国变为“佟正”的中间环节,大致为驻守清河无所作为,被罢职后脱军从商,与后金有染而归附。天聪四年后金佛、道碑阴中出现的“佟延”“佟整¨”及子“副将佟一朋”等题名,揭示“佟镇国”即“佟整¨”,与佟一朋是父子关系;但他与佟延的父子关系或更值得期待(被证实)。崇德三年九月初六,马光远旗梅勒章京佟一鹏等因不精心守护红衣炮车,被罚银50两入官;十月初六日,佟一鹏等又因“称其朝服已旧”不参加聚集,被“罚一份规定之罪”,与不穿朝服而被治罪的佟延异曲同工。佟一鹏是佟正(整,镇国)之子,佟镇国为佟暹(佟延)之子,祖孙三代在崇德初年连遭暴击的经历也具有一致性,可视为同属一家的旁证。
2. 佟养谦与佟养恭
镶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二佐领,崇徳七年(1642)编设。有佟养谦及子佟荣年、孙佟国玺、国璋、曾孙世能、世毅、玄孙鋐等后裔,一直延续到清末佟锡功,《八旗世袭谱档》记载的承袭线索清楚,但佟养谦的父、祖无考,佟国勷的《佟氏宗谱》亦失载,佟兆元续修《佟氏宗谱》载佟养谦上溯世系为佟遦-佟悉-佟桓-佟琮-佟昱,与佟养甲同宗,很值得怀疑。
天启五年(天命十年)正月,明都司王士善报称:“有诈降奸细王有才,系佟养迁家人,前来体探兵马,供称达子发狠,商量今冬必来。”这里的“佟养迁”即佟养谦,其家人王有才出逃,向明军报告后金将在冬天发动进攻的消息。
天聪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后金分配在张家口掳掠所得财物,除“三等参将图赖和宁完我二人各蟒缎一、水獭皮一”外,正红旗备御“佟贵(tunggoi)”、游击“佟整(正)(tung jeng)”、备御“佟阿泰(tunggatai)”、佟养乾[谦](tung yang ciyan)、佟国印(tung guwe yen)等均榜上有名。从中可见,佟养谦在天聪年间已有备御之职。
崇德三年(1638),朝鲜谢恩贡使归国,有东京礼臣佟养谦“设宴饯之”;六年(1641)《辽阳东京新建弥陀禅寺碑》碑阴题名也有佟养谦之名,七年四月十四日“佟养谦病故”,由佟荣年署理迎送官“驻东京以替佟养谦”,他也被译为“佟养先”。
佟养谦、佟荣年父子,原隶正白旗石廷柱旗,与正白旗嚣张骂人的佟延(佟暹)同旗。到顺治二年(1645)以“镶红旗汉军佟荣年、王元柱、正黄旗汉军伊哈纳管甲喇章京事”,说明佟养谦家族已从正白旗改为镶红旗,这正是崇德末年代善家族支持皇太极继位得到的酬报之一。结合史事推测:佟养谦极有可能即佟暹之子“佟养器”脱落了音节“yan”的结果;而佟庆年与佟荣年则为兄弟。
此外,镶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的佟养恭(功)也无来历:“佟钊,镶红旗人,佟养正同族,世居佟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孙佟养恭原任副将,曾孙佟嘉年原任西安副都统。”这里的“佟钊”同样是清人编造的祖先,原型也应是佟恩;佟养恭所谓的“原任副将”,当是在原明卫所的职任。天聪九年,有“牛录章京佟养功,隐匿收养其贝勒放鹰之丁”90名等罪,被告发革职,人丁没收入官。这说明佟养恭也曾管理牛录,为牛录章京、佐领,但《八旗通志初集》已不载,他管理牛录的痕迹也被抹去了。
崇德八年(1643)十一月,皇太极去世。顺治帝继位,重新任命两黄旗以外的内六旗(正镶白、红、蓝旗)满、蒙、汉前锋统领、护军参领、甲喇章京,其中“正红旗汉军董永功、镶红旗汉军佟达俱管甲喇章京事”,此“董永功”当即满汉互译时“董”与“佟”、“永”与“养”都出现讹写的“佟养恭”;而镶红旗“佟达”应是佟三之子“屯泰”的讹写,崇德年间也为牛录章京,管理佐领。这说明佟养恭家族经历了从正红旗改入镶红旗;而佟三(佟延)、屯泰父子早期也经历从正白旗转入镶红旗,再改入新编正蓝旗的过程,正是随着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上位、政治势力升降再二再三影响佟氏族人归属的两个实例。
顺治六年(1649)三月,巡捕南营都司管参将事佟养功升密云副将,其子侄辈佟嘉年,康熙二十二年(1682)四月任职西安副都统,七年后辞世。佟养恭原管佐领镶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三佐领最后成为公中佐领。由此推断:镶红旗汉军佟乐佐领世袭谱档所载佟暹之子佟养器(谦)、倭习礼,无嗣的“倭习礼”很可能就是佟养恭的满名。此佐领的管理者有佟达(混载佟登明卫所世职),也包括佟镇国之孙佟光先等,说明佟镇国、佟养功(恭)都与佟恩家族关系较近。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编造祖先“佟钊”的名下,罗列了佟镇国、佟养谦、佟养恭等人,都被编入镶红旗,恐非偶然。包括清档讹出的“佟遵”名下“佟养矩”这支,多半也是佟登、佟暹后裔,曾一度同旗。
总之,从明末佟恩“一气化三清”开始,其三子佟登、佟进、佟暹的后裔逐渐紊乱并失去踪迹。除佟暹入清后变身为“佟延”“佟三(山)”“佟选”“佟显”等、最终被编入正蓝旗汉军外;被编入镶红旗汉军第五参领第一、第二、第三佐领的佟镇国、佟养谦、佟养恭、佟养矩等,也有可能是佟暹之子,与正蓝旗佟养器(谦)、倭习礼(佟养恭)、佟养肃、佟养量、佟养和(屯岱、屯泰)等,或可重合,或为兄弟;还有佟养泽(养冲)及弟佟养善(养士)等,均被分编,不断遭到分化和打击。历经多次调整、改旗后,最终分隶于正蓝旗和镶红旗汉军,这即佟恩家族,尤其是其第三子、族大丁多的佟暹家族由明入清的基本概况。
结 语
正是清廷耻于暴露臣属明朝的往事,处处忌讳、遮掩,导致八旗满洲的根源不清,不仅使整个皇朝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满洲成员的个体家族史也是云山雾罩,荆棘满路。从乾隆中期开始,已从容起来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过去的偏颇,以修撰《满洲源流统考》《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皇清开国方略》等作为补救,积极塑造一个扎根多民族的满洲共同体,争取皇朝的正统地位,并试图建立皇图永固的统治秩序。但这是一个真假掺杂的过程,也是不断遗忘与重构记忆的斗争过程。辽东女真佟氏的真实历史及其在明清易代过程中的演变,或被湮没、沉埋,或被重新塑造,其中的断裂之处仍然难以弥缝。
以《八旗世袭谱档》佟乐佐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镶红旗汉军佟标”世系,比对明代佟氏谱系,大致可知:清朝的“佟标”,可对应于佟恩之父“佟棠”;佟恩则在入清后因“一气化三清”出现多个分身且无一正确而失踪,可与之对应的人变成了“佟钊”;而“佟达(岱)”“佟俊(逡)”“佟显(选)”等,实可对应于佟恩三子“佟登”“佟进”“佟暹””三兄弟。正因佟恩、佟暹父子在入清后的分身和变异,导致这支佟氏家族后裔失落,还原、接续工作困难。尽管如此,佟暹多子的迹象仍然明显,除在正蓝旗的后裔外,被编入镶红旗的佟镇国、佟养谦、佟养恭、佟养矩等,也有可能为其后裔。编造祖先名讳、混淆祖宗来历这两大特征,在清朝官书和档案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正是造成明、清历史断裂的原因之一;此外,满文初创无圈点,客观上简古、不敷用,也是造成混乱的另一个根源。通过梳理明、清史料中确实存在的“佟暹”,入清后变身为“佟延”及一人多面、分身变异的过程,至少可以排除大部分障碍。
总之,在明朝延续200多年的海西女真军卫世家佟恩家族,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势力崛起后渐趋离散。佟氏家族由明入清之路,呈现了从明代卫所到清代八旗的历史变迁过程。经天命末年至雍正末年的多次改旗、整编,原属明辽阳左、中卫的佟恩家族后裔,初隶正白旗,改隶镶红旗或正蓝旗,最终形成了分处镶红、正蓝两旗汉军的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该女真家族在原明卫所中的痕迹被彻底抹去,而代之以清代八旗中新编的、被打乱破碎了的新关系。
(作者杨海英,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