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乌尔都语文学作品中多用宗教意象和典故,其中有一些意象的来源和含义并非清晰易懂、一成不变,哈丽达·侯赛因短篇小说中“树中人”的形象就是一例。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树中人”的故事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性文本中的流变,结合抄本中的细密画插图,探讨“树中人”的故事传入南亚次大陆的可能途径,说明这一形象发展、变化、交融的过程,找到其可能的原型和传播途径,并由此反观欧洲—中亚—南亚的文化交流过程。
古代东西方文明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故事,也孕育了多种宗教。各个地区的民间文学故事各有特点,各宗教教义各自有差、典籍五彩缤纷,但由于文化交流的存在,相互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的意象或类似的故事,用来表述不同的哲理或宗教义理。通过探讨不同地区民间文学、不同宗教典籍中的类似形象,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多元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以“树中人”的形象为例,结合文字和插图,即故事与图画两方面内容,对“树中人”形象和情节的源流进行讨论,追溯其在古代的起源以及在后世的不同流变,乃至在当代学者笔下的改写,从而梳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间宗教文本和故事的关系,并见证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历程。
本文所述“树中人”的原型是不愿泄露真主旨意、藏在树中被杀死的宰凯里雅[2],他的事迹在《古兰经》中有明确的描述,由此又可以联系到《新约》及基督教[3]伪经中的记载,并在犹太教塔古姆[4]和《耶路撒冷法典》中找到痕迹。先知宰凯里雅殉道的故事与其说是一个纯粹的宗教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故事”,“树中人”这一形象的起源、流传与改写的情形非常复杂。“树中人”的与此相关的“人进入树中”的情节可能由波斯(裔)文学家带入南亚民间文学,并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流传,出现在一些有地方色彩的传奇或民间文本之中。而在当代作家哈丽达等人的笔下,“树中人”则演变为代表了无法逃离“死亡”这一最终归宿的人。
引子:从一个意象说起
哈丽达·侯赛因(Khalidah Hussain,1938~2019)是巴基斯坦著名现代主义女作家,在巴基斯坦文坛享有较高声誉,著有一部长篇小说《纸码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她的短篇小说将苏菲神秘主义思想贯彻始终,受到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中有大量的象征意象。笔者在阅读她的短篇小说时注意到,有一个“树中人”的意象数次出现,并多见于其前期作品中。
……
(作者:周佳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