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原始水的存在状态,因此其本源便为水这一物质。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神所创造,这与宗教在两河流域人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关于宇宙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上天层、中天层、下天层、大地表层、阿普苏和地下世界的结构,不同区域中分布着地位不同、职责不同的神灵,其内部结构也是对人间社会情形的反映。
宇宙观是一个“概念和关系的构架,它视天地万物或宇宙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根据空间、时间、物质,以及运动来对其描绘,并且囊括神、人、动物、精灵、魔鬼等所有事物”。换言之,宇宙观是关于宇宙的整个图景及其一般性质的观点,主要解决的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及宇宙万物的起源、宇宙的结构以及时空观等问题。古代两河流域人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自童年时期便开始不断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宇宙的看法。
01 宇宙的初始状态及本源
宇宙万物还没有产生之前,宇宙的初始状态和本源如何?这大概是每个民族都会思考的问题。在早期人类社会,科学还未萌芽之时,创世神话无疑是对这一问题最权威的解释,因为“创世神话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描述了世界及其生物和非生物是如何被创造的,那些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又是如何出现的。它还解释了包括整个宇宙在内的、天地初始的状态以及世间万物、人类和诸神等级制度的由来”。两河流域人曾经创造了丰富的创世神话,但是关于宇宙初始状态及本源的描述则较少。苏美尔时期没有出现专门的创世神话,巴比伦时期著名的创世神话《马尔杜克创造世界》和《埃奴玛-埃里什》则对世界的本源和世界万物的创造进行了描述。《马尔杜克创造世界》中描述,当所有一切都没有被创造的时候,“所有的地方都是一片汪洋大海”,该史诗对宇宙初始状态的描述虽然简单,但却十分明确,即万物产生前的宇宙状态为一片汪洋大海。无独有偶,在巴比伦人最著名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里什》中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描述为:“当上面的天还没有被命名,下面的地也没有被命名时,最原始的阿普苏是他们的祖先,母体提尔马特孕育了这一切,他们被融为一体,既没有藤条的缠绕,也没有灌木丛的繁茂,诸神还不曾出现,各神灵也没有名字,天命也没有被制定,后来诸神则在这两股水之中形成。”由此可见,宇宙初始状态为:单纯的淡水和咸水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只有水的存在。亚述时期的创世神话是对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创世神话的继承,仅在神灵名称和地名上对其有所改动,所以亚述人眼中的宇宙初始状态也为一种只有水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人宇宙观中的宇宙初始状态为:只有水的存在,或表现为一片汪洋大海,或表现为淡水和咸水的共同存在,且从其本源来看都为水这一物质。
古代两河流域人将宇宙的初始状态认为是只有水的存在,这样的宇宙观并不是凭空而出,而是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状况密切相关。首先从直观上看,当伫立于现在的伊拉克海岸边缘、阿拉伯河的河口,便可看到低云层笼罩在地平线上,河口左边会渗出许多地下水,形成阿拉伯河,当河水泛滥时便会和波斯湾内咸水混合在一起。“这就是经常目睹这一景象的史诗的作者,为什么如此想象宇宙的初始状态。”再者,希罗多德曾经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两河流域平原是两河的赠礼。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使巴比伦尼亚地区形成了冲积平原,并且泥土沉淀形成肥沃的土壤;同时,两河还为巴比伦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所需的灌溉水源,这些都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两河流域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形成了两河流域文明,没有这两条大河,就没有两河流域文明。所以古代两河流域先民认为,宇宙前的初始状态应为水,是水这一物质孕育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这体现出了两河流域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
02 宇宙万物的起源
宇宙万物起源的问题,尤其是人类的起源问题是人类宇宙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一切宗教、神话和哲学都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古代两河流域人最初通过创世神话来解释这一问题,虽然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创世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思维能力较低的原始社会时期,传承又经历文明社会的不同阶段,但其中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中心思想不变,即由神创造,区别仅在于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神灵以不同的方式创造。
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历史主要经历了苏美尔时期、巴比伦时期和亚述时期。苏美尔时期暂时没有发现一部完整的创世神话,只能从零星的作品中管窥一斑。“当天空神安带走天空,当空气神恩利尔带走大地,当埃瑞什基伽勒女神被库尔当作礼物带到了地下世界。”该材料中天空、大地和地下世界已经存在,但是并未形成现在的格局,是安神和恩利尔神的共同努力使天空和大地分离开来,是库尔将天空女神埃瑞什基伽勒掠夺至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正式形成。另一篇文学作品《锄之歌》这样写道:“我主(恩利尔)使他创造的东西生来就是完美的,我主的决定是不能被更改的,恩利尔,可以使种子从大地上生长的神灵,快点把天空从大地上移开,快点把大地从天空下移开。”“他挥锄工作,砖模具中的人类模型是人类的先驱,他们像植物一样破土而出,走向恩利尔,他用坚毅的眼神看着这些黑头的人类。”很明显,本文中天地的分离、神灵的产生以及人类的创造都是恩利尔神一神所为,并且人类是通过种植的方式被创造出来,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关于人类的创造,苏美尔人的《大洪水故事》这样描述:“当安神、恩利尔神和宁胡尔萨格女神,创造出黑脑袋的人,动物到处繁殖,四条腿的、大小不一的动物被放置在平原大地上成为其装饰物。”从该神话中可见,人类和动植物都是由安神、恩利尔神和宁胡尔萨格女神共同创造的。《恩基与宁玛尔赫》是专门讲述人类创造的神话,其中描述道:“聪明的、无所不知的、拥有诸多技能的、万事万物的创造者,把卵巢女神叫了过来,恩基伸出胳膊指向卵巢女神,一个胎儿在慢慢变大。”对恩基来说这是在唤醒他作为创造者和建造者内心深处的意识。他对他的母亲那姆说道:“哦,我的母亲,您用以传宗接代的卵巢仍然在这里,您把它放到神灵的产床上吧!您从阿普苏父亲的泥土中浸出精髓,卵巢就可以使胎儿变大,卵巢女神将会把造人泥土剪断,然后您拿着这些样本,其便可成活,宁玛尔赫可以当作您的助手,尼尼玛、舒兹丹那、宁玛达、宁沙腊、宁巴腊、宁穆格、杜杜赫、埃瑞古那,当您胎儿出生时他们会站在您身边帮助您。”本文中人类是在恩基的主导下,在恩基的母神、宁玛尔赫和其他诸女神的协助下完成的,造人方式结合了神灵的指导与现代人类的产生方式。巴比伦时期有关创世的文学片段或者创世神话,在继承苏美尔时期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创世情节有所改动。例如一篇牙疼咒语这样描述:“当安努创造了天空之后,当天空创造了大地之后,当大地创造了河流之后,当河流创造了运河之后,当运河创造了淤泥之后,当淤泥创造了蠕虫之后。”文中最初是安努创造了天空,天空创造了大地,继而引起一连串的相继创造,所以最初的创造者应归于安努。在巴比伦人的大洪水神话《阿特腊哈西斯》中,关于人类的创造有如下描述:“在一月之中的第一天、第七天和第十五天,我会制造一个净化浴缸,要杀掉一位神灵,并使这位神灵洗掉浸渍,从他的肉和血液中,让宁图掺上泥土。神和人,便可以彻底地融合在泥土之中,在休息时间我们可以听到鼓声,让人类从神的肉体中获得精髓,让这种精髓成为活着的人类的标志,从而使人类不忘记其身体里带有神的精髓。”在该史诗中,人类是由水神恩基和大母神宁图混合神灵的血液和泥土造成,同时辅以一些巫术手段。此处人类的创造相较于苏美尔时期,已经突破简单的直观观察和朴素唯物主义想象,掺杂了某些宗教思想,开始为政治服务。在《马尔杜克创造世界中》,“马尔杜克在水面上创造了芦苇的框架;他创造了泥土,并使芦苇的框架从泥土中涌出。为了让诸神居住在使他们心情愉悦的住所,他创造了人类。安茹茹和马尔杜克一起创造了人类。马尔杜克创造了苏穆干的野兽和草原上有生机的事物。马尔杜克创造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使它们各行其道”。可见此处的宇宙万物,包括人类仍然是由神灵创造的,不过创造者已经更换成巴比伦城的城邦保护神马尔杜克。这些为巴比伦最著名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里什》做好了铺垫,由于史诗中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内容过多,此处不便引用,其内容可概括为:诸神由原始父神阿普苏和母神提阿玛特创造;马尔杜克利用提阿玛特身体的各部位创造了天地日月、山河湖海等事物;最后在马尔杜克的授意下,由埃阿主持,利用罪神金古的血液创造了人类。该创世神话中的创世主角依然是马尔杜克,创世情节相对于之前更加完整和生动,同时将马尔杜克对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作用推至顶峰。亚述时期,亚述人没有创造属于自己的创世神话,大多是对前期创世神话的简单修改,仅在创世神角色和地名上做修改,中心思想依然不变。
综上,在整个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不同时期关于万物起源的创造者、创造方式的神话存在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关系。一方面,在万物起源的创造者选择上,苏美尔时期,主要以安、恩利尔、恩基和宁胡尔萨格为主;巴比伦前期,人们没有完全摒弃苏美尔时期的创世思想,在创造者上依然选择上述四神,但到了巴比伦中期,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杜克成为万物的主要创造者,苏美尔时期的万物创造者则成为其助手。同样,亚述初期,亚述人依然选择马尔杜克为万物创造者,后来亚述城邦保护神阿舒尔神成为万物创造者,苏美尔人的和巴比伦人的万物创造者也沦为阿舒尔神的助手。另外,在创造者的数量上,苏美尔时期,可以一神单独创造,也可以多神并列,共同创造。但是到了巴比伦时期和亚述时期,多神创造逐渐变为一神为主,多神协助共同创造,或者干脆一神独立创造。无论是创世神角色的不断更迭,还是创造者数量上的变化,都与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状况的变化密切相关。首先从苏美尔时期到巴比伦前期,或者说在汉谟拉比统一整个两河流域之前的时期,两河流域几乎一直处于诸城邦林立、多政权并存的状态,政治上的分立导致其创世神话的多样性,多样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创世神角色选择的多样化。古代两河流域神灵众多,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保护神,为了提高保护神的权威,城邦保护神便成为创世神的首位之选。同一时期,不同城邦有不同的保护神,所以同一时期会存在许多拥有不同创世神的创世神话;同一城邦,不同时期,同一神灵的地位会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作用的神灵地位会不断上升,有时甚至会达到和城邦保护神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时同一城邦的创世神话中的主角会出现多位神灵与城邦保护神并存的情况。当然还存在某一城邦吸收和引进其他城邦保护神,与本城邦的神灵共同创世的情况。因此,苏美尔时期至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之前的创世神话中的角色选择,存在着多位神灵并列共同创造宇宙万物的情况。到巴比伦中期,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之后,巴比伦城成为整个两河流域的政治中心,作为其城邦保护神的马尔杜克有必要被提携成诸神之王、万神之主,从而神化巴比伦王朝的政治统治,所以此时的创世神话中会出现马尔杜克为创造万物的主神,其他神灵起辅助作用,或者马尔杜克独立创造万物的情况,马尔杜克在诸神中的位置其实是巴比伦城在两河流域诸城邦中地位的反映。后来当亚述帝国兴起时,由于亚述人在文化上的欠缺,前期继续以巴比伦人的马尔杜克作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后来当其成为统一两河流域的国家时,同样出于政治目的,需要将城邦保护神阿舒尔提升为诸神之主,因此便直接将巴比伦人的创世神话加以改造,成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创世神话,阿舒尔完全替代马尔杜克的万物创造者的角色和地位,成为创造万物的主角。另一方面,在创造方式选择上,前期创造方式更多体现想象成分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成分,后期宗教思想和政治成分不断增加。这与宗教一直在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及其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密切相关。国家建立之前,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原始宗教遵循着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两河流域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家产生后,一方面,由原始宗教遗留而来的祭司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仍具有相当优势,世俗统治者发现王权的强大离不开神权的拥护和辅助,于是为了保证王权安稳,便大力借助神权。如在《苏美尔王表》中,苏美尔人记忆中洪水到来前五座城市的王权产生方式,便是自天而降,是由神灵授予的。除此之外,为了神化王权,国王开始和神灵攀附各种亲戚血缘关系,甚至从国王那腊姆辛开始,国王开始自称为神,名字中间开始加上神的符号。宗教除了在政治上对王权大有裨益外,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神庙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例,神庙可以独立进行经济活动,增加财富积累,神庙也拥有自己的雇佣劳动力和奴隶,而这些雇佣劳动力和奴隶在城邦之间的斗争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另外在文化方面,神庙可以开办自己的学校,向社会其他阶层传播知识文化和宗教思想。因此拥护神权对王权的强大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王权为了更好地获得神权支持,对神权进行保护也是必需的。另外古代两河流域虽然政权不断更迭,但是后继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所以在古代两河流域形成了政权与神权相互辅助、共同发展的局面。作为宗教活动内容之一的创世神话,自然体现出浓厚的宗教和政治相结合的特色。
03 宇宙的结构和时空观
最初在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宇宙结构观中,认为整个宇宙空间是由天和地两层结构组成的。天空包括所有肉眼能够看得到的地方,如太阳、月亮和其他星体所在的区域,以及稍微高于蓝天且居住着神灵的区域。大地仅包括大地表面。后发展为三层结构观,即天空、大地和地下世界。后又经过内容上的不断补充和发展,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复杂与完善的宇宙结构观,最终演变成如下宇宙结构观:宇宙结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天空和大地两个区域,但是具体细分,天空区域可以分为上天层、中天层和下天层,而大地区域又可以分为大地表层、阿普苏和地下世界。
天空的阿卡德语为沙美(šamû),另外一个名字为阿沙拉塔(Ašrata)。在古代两河流域人的思想中,关于天空的组成成分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天空是由水组成的,另一种认为天空由石头组成。详细叙述天空是由水组成的观点,主要见于巴比伦时期的材料。首先从词源上来看,天空的阿卡德语为“šamû”,可分解为“šamû”(ofwater),即为水的意思。在《埃奴玛-埃里什》中也主要体现天空是由水组成的观点,马尔杜克用提阿马特富含水分的尸体做成天空,并且“将提阿马特的皮撕展开来布满天空,并委派看管者,以防止其尸体中的水分外流到地势较低的宇宙其他区域”。天空是由水组成的观点可能起源于人们最直观的观察,下雨时人们看到大量的水从天空倾泻而下,于是便认为天空里蕴藏了大量的水,甚至整个天空是由水这种物质组成,这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那么天空中无限量的水是怎样贮存的呢?古代两河流域人民便想象在天空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石质蓄水池,于是便引发出古代两河人的另一种关于天空构成的观点—天空是由石头构成的。如“上天层是多彩石……中天层是蓝色石……在天青石制作的圣殿里,他制造了银光闪耀的灯,下天层是碧玉石……”。在另一篇材料里也有类似记载:“上天层是多彩石……中天层是蓝色石……下天层是碧玉石……”天空由石头构成的观念除了上述天空中存在石质蓄水池的原因外,更多在于人们对于颜色的对比观察,人们发现天空中许多事物的颜色与许多矿物石的颜色相同或者相似,例如他们认为天狼星的颜色和铜矿的颜色是相同的,闪耀的流星就如青金石玻璃或者青金石颜色的玻璃石一般。如果说因为颜色的相近而认为天空是由石头构成的想法掺杂类比想象的话,那么当人们看到陨落的流星是实实在在的石头而有天空是由石头构成的想法,则是一种比较实证的行为。天空又分为三个层次,天空层是神灵居住的场所,神灵因地位和职责的不同会被安排在不同的天空层。
上天层又被称为“多彩石层”,这种多彩石具体特征为何?在《苏丹泰佩泥板》中有记载:“那种表面是红色同时带有白色和黑色斑点的石头即为多彩石”,学者们推测多彩石为红、白、黑颜色的混合可能与安努神有关。首先在古代两河流域许多文献中都记载安努居住于上天层;再者被称作“安努之鸟”的便是一只站在安努头上,身上带有白色斑点的红色鸟儿;最后在安努神庙所在城市乌鲁克发现的许多考古废墟中,存在许多红白黑花样的圆锥形装饰。因此学者们推测多彩石为红、白、黑颜色的混合可能与安努神有关。除了安努居住于上天层外,还有许多其他神灵也居于此地,但能够确定的只有安努。要到达上天层需要经过两道门,“埃塔那对老鹰说:‘我的朋友,神灵给我托梦了,告诉我们(登上安努的天空)经过第一道门——安努、恩利尔和埃阿之门的入口时要一起鞠躬,当经过第二道门——辛、沙马什、阿达德和伊什塔尔之门的入口时也要一起鞠躬”。在这两道门的门口还有神灵守卫,在《阿达帕与南风》神话中,安努召唤阿达帕上天询问其与南风的纠纷,“当阿达帕上到天空到达安努之门时,塔穆兹和吉兹达站在安努之门的旁边,当他们看到阿达帕时,阿达帕向其哭喊救命”。其中塔穆兹和吉兹达便是守卫安努之门的两位神灵。从整体布局来看,“安努的天空其实是一处完整的神庙建筑群,有大门、庭院以及可供其他重要神灵休憩的圣殿”。中天层和上天层一样,居住着各种神灵,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下天层,又被称作可以被看得到的天空层,这一层主要是太阳、月亮、星星和其他星体活动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两千纪时,古代两河流域人便将整个下天层按东西方向分为三条带状路线,每条路线都有各自专属的属性与功能。自东向西靠近北方的带状路线是恩利尔的天道,中间是安努的天道,靠近南方的是埃阿的天道,同时月亮神和太阳神也运用此天道穿过天空,因此埃阿的路线又被称作“辛神的天道”或者“沙马什天道”。星星可以分布在上述三条天道中的任何一条之上,如“一颗彗星从安努的天道移动到了恩利尔的天道之上”。由许多星星组成的星座在三个天道之中也各有分配,如“恩利勒天道区有33个星座,包括大熊座、小熊座等;安努的天道区包括23个星座,包括天马(两河流域称‘田地’)、双鱼、白羊(两河流域称‘雇工’)、仙后;埃阿天道区有15个星座”。人们利用由安努天道、恩利尔天道和埃阿天道的边界线划分出的横向线条与纵向子午圈线条相交织的网格区域,将整个下天层分为36个恒星区域。在古代两河流域人的观念中,太阳、月亮和星星每日都要穿过天空之门。当这些天体升起来或出现在天空之时,它们要从天空之门中进来;相反,当它们落下去或消失在天空中时,便要从天空之门中出去。许多苏美尔时期或者阿卡德时期的文本都对此有所叙述,如一篇占卜预言《第一天的新月》所说:“如果风暴神阿达德在月亮刚进天空之门时打雷,则预示着埃兰军队在战争中会失败,土地会被兼并,意思是阿达德打雷时间是在月亮刚可以被看到之时。”月亮刚刚可以被看到之时即刚刚进入天空之门之时。另一篇祈祷文《宫廷洁净礼时对纳伽尔和埃瑞什吉加尔的祈祷和仪式》叙述道:“为了打开宽广的天空之门,即将冲出的星神,伟大的夜晚之神”之类星体要想出现在天空之中,必须首先打开天空之门并使其进来。在一份破损的天文日记材料中也记载着“伊什塔尔(金星)之门”,意为金星在天空中运行时要经过的门户。在《恩基与世界秩序》中,恩基为天气神伊什库尔安排职责,除了掌管风雨职责外,还需要负责“在天空之中闩插神圣的门闩”,所以在天空中除了太阳、月亮和金星外,天气神也可以负责闩插天空之门的门闩,因此像风、雨、雷、电等气象事物也可以通过天空之门进入天空。那么怎样才能到达天空之门呢?有三种方式可以到达天空之门,第一种便是如《埃塔那》中的埃塔那和老鹰,从地表飞到天空之门;第二种方式如《阿达帕与南风》中的阿达帕,通过步行到达天空之门,即在地表与天空之门之间存在专门的道路可供神灵或者人类行走;第三种方式如在《奈尔伽尔与埃瑞什吉加尔》中通过攀爬天梯从地表到达天空之门。但是在两河流域宗教中,只有神才可以随意到达天空,凡人除非在神灵的授意下才能通过上述三种方式之一到达天空,如《阿达帕与南风》中的阿达帕,否则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如《埃塔那》中的埃塔那。
与天相对应的是大地,在两河流域人的宇宙观中,大地除了包括大地表层外,还包括大地表层之下的阿普苏以及阿普苏之下的地下世界;或者人们为了与天空区域相对应而将大地分为上地层、中地层和下地层;再者根据物体的形态将大地分为固体形态和液体形态,大地上的陆地属于固体形态,而液体形态主要包括大地上的江河湖海,以及拥有丰富地下水的阿普苏以及地下世界的黄泉。
大地表层位于下天层和阿普苏之间,是大地之中唯一可以被肉眼看到的区域。这里是人类和各类动植物聚集和生长的地方。除了被神灵应允可以上天或者入地者外,其他所有的人类都只能生活在大地表层。这层区域除了人类居住之外,也是神灵活动的地方,如在《埃奴玛-埃里什》之中,诸神为感谢马尔都克,为其在大地表层的巴比伦城建立了阿萨吉尔神庙,让马尔都克神居住于此。诸神上天或者下到阿普苏和地下世界都可以在此休憩,并且在此举行各种重大节日活动。在两河流域人的宇宙观中,大地表层根据东西南北四方向两条对角线相交,分割出四个区域。从地貌上来划分,大地表层主要包括位于中心的陆地部分、陆地外围的海洋以及环绕海洋的外围领域。如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我在长途跋涉中走过了所有的陆地、攀爬过所有的大山,穿越了所有的海洋。”尼布甲尼撒二世宣称他的王权范围包括所有人可以居住的地方,从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湾和印度洋),还有海洋之外的领域。新亚述时期的国王宣称他的领土可以广阔到包括下海中的迪尔蒙,以及穿过阿拉伯海之外的吕底亚,以及阿拉伯海内的塞浦路斯、塔尔西斯以及爱奥尼亚希腊人居住的区域。所以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现实政治中,两河流域人都认为自己所处的大地表层中间是陆地,陆地外围是海洋,海洋的外围还有一片区域存在。从现代的地理知识来看,两河流域人的地理分布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大地的另一分区是阿普苏,其位置位于大地表层之下,在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中阿普苏是水神恩基或埃阿的领地,如《阿特腊-哈西斯》中记载“当安努已经上到天空,当恩基已经下到阿普苏”,《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乌特那皮什提姆告诉他的乌鲁克子民,他之所以建立方舟是因为“我不能再待在乌鲁克这座城市了,也不能再脚踩恩利尔的土地了,我必须下到阿普苏和我的主人埃阿住在一起,然后他才会赐予你们丰产”。在《埃奴玛-埃里什》中,首先“埃阿将阿普苏捆绑住并将其杀死……埃阿在阿普苏的尸体上建立自己的住所……他将其命名为‘阿普苏’并定为圣所”。在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献中,阿普苏是一个充满水流的地域,且其中游荡着各种鱼类,阿普苏中的水既包括地下水位之上的水层,也包括地下水位之下的水层。它的上限与地面的距离很近,因为《恩基到尼普尔的旅行》中记载:“用天青石建造的寺庙,它的地基深深被固定在阿普苏。”而且古代两河人经常用的沥青也是从阿普苏开采出来,还有一些特殊的泥土也是从阿普苏挖掘出来的,如《当安努创造天空之时》描述埃阿从阿普苏挖出黏土,创造了各种神灵、各种地貌、祭司、国王和普通人类。可见阿普苏距离地表很近,人类现实生活中许多物质都可以从阿普苏获得。阿普苏除了住着水神埃阿和七个怪兽外,在《埃奴玛-埃里什》中,还有600位伊吉吉诸神被分配到阿普苏各尽其责。阿普苏虽然是一个充满水的区域,但是它也有门庭,且在门庭之外放着提阿马特制造的11种生物的雕像,“11种提阿马特创造的生物,它们的武器被打碎,腿被绑住,马尔杜克为它们制作雕像并放置在阿普苏门口,说‘这样做是为了让你们将来不忘记过去,让这些雕像成为你们过去的印记’”。加之,在《埃奴马-埃里什》中,阿普苏还有一个名字是“埃沙吉拉”,字面意思为“伟大的神殿”,所以阿普苏可能也像安努的天空那般是一个神庙建筑群。地下世界是整个宇宙区域中最下面的区域,它是冥王奈尔伽尔和冥后埃瑞什吉伽尔的住处,也是已故凡人最终休息的地方。一提起地下世界,便令活着的人恐惧感倍增,那么地下世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场景?苏美尔神话《伊南娜下冥府》对地下世界的描述如下:“地府神灵居住的地方是黑暗的,一个有去无回的地方,只有一条去的路(没有回来的路),进入这里的人将见不到光明,在这里泥土就是他们的面包、就是他们的食物。他们看不到光,他们生活在黑暗之中,他们穿着羽毛一样的衣服,泥土堆满在门扇和门闩之上。”“我(伊南娜)要和地府神灵一样饮用地府水,我将食用泥土而不是面包,我将饮用浑水而不是啤酒。”在苏美尔人的观念中地下世界是一个有去无回、没有光明、只能吃泥土喝脏水的黑暗脏乱之地。而生活在地下世界中的灵魂也是一种“穿着褴褛、赤脚、不能洗澡涂油、没有人间喜怒哀乐情感、肉体糜烂肮脏的形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之一便是“地府的河流没有水流动,从中不能饮水;地府田地里不能生产谷物,没有面粉可以吃;地府的绵羊不产羊毛,不能编制衣服”。所以地下世界是一个毫无生机与生气,让神灵和凡人都抵触的地方。地下世界的环境与其他灵魂虽然如此糟糕,但是地下世界像安努的世界一样,也是一个拥有神庙、庭院甚至塔庙的完整神庙建筑群。生前地位一般的普通人死后住在塔庙的外围;生前地位显赫的重要人物,如吉尔伽美什、埃塔那等国王死后可以和地府神灵一起住在神庙之内,甚至可以晋升为地府神灵。如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恩基都到冥府时便看到埃塔那在冥后身边。可见地下世界神话中也带有深深的阶级观念。关于地下世界与外界的交通状况,第一,在安努、恩利尔和埃阿之门与地府之门之间存在一个天梯,神灵和鬼怪可以直接通过天梯从安努的天空越过大地表层和阿普苏到达地府之门,或者像恩基都一样通过大地表层的裂缝进入地下世界;但如果是已故的人到达地下世界,则需要先通过“有去无回道路”到达冥河岸边,再经过冥河最终到达地府之门。地府之门共有七扇,每扇门门口有两个侍卫把守,通过七道门之后最终才能进入冥王和冥后的宫殿。所以地下世界其实也是人间世界的反映。
结语
古代两河流域人宇宙观主要通过宇宙的初始状态和本源、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等三方面来体现。在古代两河流域人的观念中,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只有水的存在,所以宇宙的本源便是水这一物质。此观念的形成一方面是人们站在伊拉克海岸进行实地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水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反映。在宇宙万物的起源方面,包括人类在内,宇宙万物都由神灵创造。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神灵、运用不同的方式创造,但总体而言形成两个趋势,一是在宇宙万物创造者的数量上,逐渐从多神并列共同创造变为一神为主、多神辅助共同创造甚至是一神独立创造;二是在创造方式方面,前期更多体现的是人们的想象力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后期则是宗教和政治思想的分量加重。前者的原因在于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状况的不断变化,要求宇宙万物创造者的角色选择和数量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后者的原因在于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形成了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景象,王权与神权需要相互辅助共同发展,反映了人类宇宙观的创世神话作为宗教活动的内容之一,自然也要体现当时的政治思想。在宇宙的结构方面,从总体上分为天空和大地两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展为上天层、中天层、下天层、大地表层、阿普苏和地下世界等六结构分法。六层结构中,不同的神灵根据神灵地位高低居住在每一层,他们被分配了不同的职责,同时每一层也都具有完整的建筑群结构,完全是人间世界的翻版。所以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宇宙观一方面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直观观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