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十六国时期到清代,北方少数民族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运用ArcGIS平台,通过大尺度的空间分析,发现在33°N~45°N、100°E~130°E间,辽宁至青海东部方向,存在一条北族都城集中分布带。一方面,北族都城空间分布表现出多尺度多维度聚集特征,且区域异质性鲜明,存在突出的分布热点,对地理环境的选择也具有一致性取向。另一方面,北族都城在各个时期的空间分布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表现出阶段性、波动性、承续性和环境指示性等诸多特点。对北族都城空间分布、演化过程及其规律的宏观讨论,有助于丰富对“边缘”的认识,进而从许多方面促进对中国历史分析框架的再探讨。
关键词:都城;空间分布演化;北族;环境
引言
历史上,北方民族曾建立过诸多政权。这些政权有的旋生旋灭,有的偏安边陲,有的与南方王朝问鼎对弈,还有的则建立了车书混同的统一王朝。研究者通常将这些历史时期分布在汉族居住区以北,东至东北与朝鲜半岛,西至羌区及蒙古草原西部的诸北方民族简称为北族。魏晋以降,诸北方民族冲破汉族人群浪漫想象中“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和渔猎于山林湖泡的固有形象,开始在建立政权之际争夺都会之邑或建筑城池,据以设立都城。北方民族政权所建立的都城,在我国都城及城市发展史上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中国古都空间分布的研究,前贤已开其端。史念海在中国古都学奠基之作《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对中国古都数目及其建都年代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出古代都城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具有普遍性和不均匀性特点。王玲提出中国主要都城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化轨迹为:最初重心偏西,随后沿黄河流域东移,在经历南北对峙后正式北移。周振鹤则通过观察历史上重要都城的移动过程,将中原王朝都城空间演变的一般规律总结为“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该文关于都城定位变迁与政治地理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对于古代都城演变规律在长时段、宏观视角下的探索极富启发。近年来,新的理论与方法也得到实践。赵红军等以政治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对中国历代重要都城选址与迁移规律进行了总体分析。上述研究多侧重于讨论主要朝代——尤其是中原王朝都城的整体空间演变规律。而针对北族都城的空间分布问题,则仅见薛瑞泽从选址、迁移及衰落三个方面对其基本分布规律的探讨。管见所及,关于都城空间分布,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都城空间分布问题的宏观研究仍显单薄,且相关研究多基于经验判断,停留在粗线条式的概貌勾勒,尚有极大的开拓空间。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北族都城研究中尝试性引入大尺度空间分析手段,通过ArcGIS软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以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讨论北族政权所建立或设立的都城(后文简称“北族都城”)在特定时期内地理分布所呈现的相对或绝对的空间规律——空间分布模式,并进一步探索其空间分布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动态演变过程。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下考察北族都城发展史,有助于分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缘结构之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