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在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台湾史研究室。同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到今年,已经满了20周年。为此,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收集本室学者文章,编成一本纪念文集,作为对台湾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的纪念。李细珠研究员作为台湾史研究室主任兼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提议我写几句话。我作为台湾史研究室首任主任(兼)和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没有理由推辞,爰以命笔。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史文献很早就有关于台湾的记载,毫无疑问,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在1683年成为福建省的台湾府,在1885年升格为台湾省。因清政府战败,1895年在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台湾以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1945年10月,因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才得以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政权又因发动反人民内战而战败,退往台湾。此后,一些国际势力始终在利用台湾,鼓吹并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支持“台独”势力,“以独制台”“以台制华”,试图遏制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遏制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上台,1994年后露出“台独”倾向,喊出“中华民国在台湾”,提出“两国论”。民进党上台执政,“台独”势力很猖獗。一个中国的主权虽未分裂,海峡两岸治权仍未能统一。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个特点,是中国领土上任何一个省都不能比拟的。
一、台湾史研究室和台湾史研究中心的成立
200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提出了开展台湾史研究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组织院内相关研究所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如何落实李铁映院长提出的任务进行了研究。经过半年多的商讨,形成的简报发给了中央有关部门。与会者认为台湾史研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是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对台工作方针。鉴于台湾历史的主要问题在于近代,决定在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台湾史研究室,组织研究人员开展实际的台湾史研究。
2002年4月,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台湾史研究室,以所长张海鹏兼任研究室主任。在研究室成立会上,朱佳木副院长代表李铁映院长对近代史所成立台湾史研究室表示祝贺。他说,在我院开展台湾史研究,是铁映院长提出的关系到我院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课题。铁映同志自去年5月以来,多次提出社科院要开展台湾史研究,要成立台湾史课题组和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要建立资料库,使之成为台湾史研究的资料中心、文献中心和信息中心;要吸收全国研究台湾史的专家学者,组织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并就台湾史研究问题,与国内外学者展开学术交流;台湾史研究要加快,可以“先搞简编,以简带全”。朱佳木指出,根据铁映院长的指示,院科研局、外事局、近代史所、历史所、台湾所、当代所、地方志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在我院开展台湾史研究的有关问题。随后,又成立了由近代史所、科研局、人事局领导同志组成的台湾史研究课题筹备小组。经过各有关部门,尤其是近代史所党委、所领导和科研人员近一年的努力,台湾史研究室终于成立了。这是在我院开展台湾史研究的一个实质性进展,是近代史所和台湾史学界的一件大事。
2002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在贺信中指出:“推动台湾历史研究,不仅对于完善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贺信中也说:“台湾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台湾史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展望台湾的未来,扩大两岸史学界交流,推进祖国统一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代表中央台办、国台办及陈云林主任致辞表示:“不知历史,难知现实,更难知未来。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发展过程和事实是十分清楚的。当前,台湾分裂势力企图从历史文化领域入手,模糊台湾与祖国大陆源远流长的血脉联系,抹煞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以达到淡化台湾民众中华民族意识,最终将台湾从祖国大陆分割出去的政治目的。歪曲、篡改台湾历史,是当前‘台独’分裂势力推动‘渐进式台独’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台湾史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也有利于我们当前展开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因此,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洛林讲话指出:“台湾史研究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个非盈利、非实体的研究机构。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都应该大力支持台湾史研究,支持台湾史研究中心的工作,要经常给予关心和帮助。希望你们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上的整体优势,团结全国有志于台湾历史研究的学者,协调好课题研究的关系,发挥大家的力量,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会,集体攻关,努力解决好台湾历史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完成好多卷本《台湾通史》的写作任务。同时也要组织好与台湾学者的对话,与外国学者的讨论,在台湾历史研究中做好学术交流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台湾史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长朱佳木在讲话中指出,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对加强台湾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而且对反对“台独”势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据了解,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主要承担协调、组织社科院和国内有关单位的台湾史研究,加强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学者和国外学者的合作,推动台湾史学科建设,为祖国统一和学术进步服务等职责,努力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对台工作部门咨询有关台湾历史问题的权威机构,并争取尽快编撰完成一部多卷本的《台湾通史》。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等、国家安全部负责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洛林、副院长朱佳木等出席了成立仪式。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理事会,以朱佳木为理事长,茅家琦、陈孔立、张海鹏为副理事长,以张海鹏为研究中心主任。
建立台湾史研究室,在近代史研究所内增加了一个研究台湾史的实体。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使我们增加了一个推动台湾史研究的重要的学术平台。
二、在社科院建立台湾史学科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的二级学科估计有数百个,但在中国历史学科下,没有台湾史学科。台湾史作为一个学科,哪怕是二级学科,在中国大陆,是很弱的。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著的《台湾历史概述》于1956年出版,此后近代史所就没有新的台湾史著作问世。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虽然有个别学者发表过台湾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少得可怜。
在中国大陆,开展台湾史研究比较早的是厦门大学。1979年中美建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厦门大学成立了台湾研究所,研究所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台湾历史。1982年该所所长陈碧笙出版了《台湾地方史》。随后,在中国史学会支持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孔立主编了《台湾历史纲要》,于1996年出版。在台湾,中国史研究本来是主体,但在李登辉当政后,研究机构和大学逐渐转向,台湾史逐渐成为显学。随着“台独”势力上升,所谓“外来政权”说、“福尔摩萨”说、“台湾从来是国家”说、“日本有功于台湾”说,等等,成为台湾某些从政人员的口头禅。因此,加强台湾史研究,正确阐明台湾史真实面貌,对于批判“台独”理论,反对“台独”势力,是必要的。
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成立以后,开始只有研究人员5人,逐年发展,很快增长到10位。我卸任台湾史研究室主任后,先后有王键、李细珠任主任。考虑到台湾史现有研究,主要在清代,日据时期的研究比较欠缺,光复以后以及1949年以后的台湾历史,研究很不够。在台湾,研究1949年以后的台湾历史,基本上是禁区。我在安排台湾史研究室的研究计划时,把重点放在日据时期及其以后。此后20年,台湾史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大体上体现了这些方面。为了集中呈现台湾史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我们组织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丛刊编辑委员会,在凤凰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推出了若干种研究著作。
这些成果是:



这里,要把我们编写《台湾史稿》强调一下。李铁映院长当年提出要编写台湾通史,这个任务很重要。台湾史研究室刚成立,没有能力立即完成。经过五六年的准备,到2007年开始组织研究室各位学者集中精力撰写一部台湾史。我们上手筹备的时候,台湾还是民进党陈水扁当政。2007年陈水扁发表元旦讲话,强调“台湾主体性”,称台湾“绝对不是中国一部分”,未来将继续“坚持台湾主体意识”。2008年台湾人民投了反对票,陈水扁下台,代表中国国民党的马英九上台。马英九上台后,提出中华民族和平共荣的目标,愿意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放弃了以“台独”诉求主导两岸经贸关系的理念,在中国大陆主动采取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举措的引导下,推行务实开放的两岸经贸发展政策,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逐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这是我们编写《台湾史稿》的历史背景。
我们编写《台湾史稿》的学术目的,是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搭建台湾通史的框架,确立在一个中国立场上的台湾通史,阐明中国学者对台湾历史的全盘看法。在《台湾史稿》出版前,我们先推出了《台湾简史》。《台湾简史》出版后,外文出版社推出了英文译本,在国外发行,在国际图书界抢占台湾史的学术高地。
《台湾史稿》采取了详今略古的写法。全书分成20章。上卷为台湾的古代与近代,分成9章,第一章为台湾的早期开发以及荷兰人对台湾的侵占,第二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明郑对台湾的开发与经营,第三至五章为清代时期的台湾,包括康熙统一台湾、台湾建省以及日本占领台湾和台湾人民的反抗,第六至八章为日据时期的台湾,包括日本建立台湾的统治体制、日据时期台湾的经济和日据时期台湾的文化教育,第九章为台湾光复与中国政府对台湾主权的重建。下卷为台湾的现代,共分成11章,第十章是国民党改造与蒋介石主政时代的政治,第十一章是蒋介石主政时代的经济与社会,第十二章是蒋经国主政时代,第十三章是台湾经济的起飞与调整,第十四章是台湾社会结构的变化,第十五章是台湾与美国、日本的关系,第十六章是李登辉主政时代——“台独”势力的形成和发展,第十七章是陈水扁主政时代——民进党执政与“台独”危机,第十八章是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与发展,第十九章是光复以后的台湾教育与文化,第二十章是政党再次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台湾史稿》简略地交代了台湾的考古时期和台湾早期的历史,重点是清代以后的历史,下限则到了2010年海协会、海基会在重庆通过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简称ECFA),显示海峡两岸关系已经到了积极发展的时期。该书分两卷,是当时大陆出版的台湾通史最大的一部,也是海峡两岸出版的台湾历史下限延续到出版前的唯一的一部。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台湾的台湾史叙述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也是大陆的台湾史著述无人企及的。全书叙述了自古代以来的台湾历史,特别对近代台湾历史进行深入解读,从理论和历史事实角度有力驳斥了“台独”谬论,诸如“台湾自古就是一个国家”,“台湾历史四百年”,“日本殖民统治有利于台湾的现代化”等,提出从大中国历史的视角探究台湾历史的学术主张,对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台湾史学界以“台独”理念为指导的、脱离中国历史的、片面强调台湾主体性的错误研究方向进行了批驳。
《台湾史稿》出版后,我在回答媒体询问时指出,20世纪50—80年代,台湾学者研究台湾历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大多坚持中国主体性,认为台湾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近20年来,研究风向发生了变化,台湾主体性超过了中国主体性。过去说“荷据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日据台湾”,现在变成了“荷领台湾”“明郑领台湾”“清领台湾”“日领台湾”,或者“荷治台湾”“清治台湾”“日治台湾”等。一字之差,说明了台湾历史研究中基本立场的转变。可以说,以“台独”理念为指导的、脱离中国历史的、强调台湾主体性的台湾历史研究,在台湾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成气候。强调台湾主体性的台湾历史研究,正是“两国论”“一边一国”“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历史观和文化观上的反映,是“文化台独”走向深入的明显表现。台湾地区关于台湾历史研究的这一走向,迫切需要大陆历史学界作出学理上的回应,也迫切要求大陆方面要有一部材料扎实、观点正确、行文流畅的台湾通史著作,以便于广大读者正确、全面地了解台湾的历史。
我曾告诉媒体记者,《台湾史稿》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了五个方面:
第一,写成台湾历史的平实客观的著作,努力全面反映台湾历史。目前海内外关于台湾历史的著作很多,或者有明显的“台独”史观,或者描述比较肤浅,或者未能概括台湾历史发展的全貌。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论证台湾与祖国大陆发展的密切联系,探讨台湾社会的发展轨迹,我们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在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台湾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作简明的概括与分析,探讨重大问题的成因,剖析台湾的发展走向。我们尤其强调从大中国的角度来观察台湾历史。过去一些台湾史学者常常讲台湾历史是400年,我们不赞成这个观点。从历史记载来看,台湾的历史将近2000年。以大中国历史的视角来撰写台湾史,使得《台湾史稿》的写作完全摒弃了“台独”史观,确立了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一部分的中国史观。《台湾史稿》从台湾的古代一直写到2010年,完整地再现了从古及今的台湾历史。
第二,传播准确的台湾历史知识,正确解释有关台湾历史的观点,使读者了解台湾历史的由来,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正确理解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的历史依据,这对于在新的世纪里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将有助益。了解台湾的历史,就在理论上和历史事实上驳斥了“台独”谬言。
第三,说明台湾经济起飞的成因。台湾经济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首先在于农业的发展。在清代,经过闽粤移民200余年的努力耕耘,也经过台湾官府的着意经营,台湾从一个荒芜之岛发展成为一个农业较为先进的地区。日据时期,日本从殖民统治的需要出发,对台湾展开大规模的调查,运用先进的技术,改良品种,建立水电站,进一步推动台湾农业的发展,并建立初步的工业体系。1949年前后,伴随着成百万国民党党政军人败退台湾,大陆数万技术精英来到台湾,依靠美援,以计划式方式,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终使台湾经济迅速发展,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研究西方列强侵略与台湾发展的关系。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染指的目标,荷、西、英、美、法等国都曾侵略台湾,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台独”势力与美、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破坏中国统一、遏制中国发展,帝国主义惯于打台湾牌,以台制华。尤其是战后以来,日本与台湾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双边关系,在美国的远东战略下形成的美、日、台三角关系成为“台独”势力的温床。我们的台湾史将对美台关系及日台关系的演变轨迹进行历史回顾和客观叙述。
第五,客观叙述“台独”意识形态和民进党的活动,以及李登辉和陈水扁先后20年的“执政”与“台独”活动。客观阐述1949年后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措施,以及1949年后特别是1979年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演变。
《台湾史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我院台湾史学科建设的开拓之作和奠基之作。作为研究者,我们希望用台湾历史研究的实际业绩,加强台湾史学科体系建设,从学术领域里为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2013年开始,台湾史研究室创办了以书代刊的《台湾历史研究》,到2016年共出版了4辑,发表了文章约150万字。
2021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国家正式学术期刊《台湾历史研究》(季刊),2021年10月出版创刊号,2022年起每年出版4期。
以上事实表明:聚集了一批研究台湾史的专业学者,产出了一批具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通史性著作,编辑了一套台湾光复的史料,出版了台湾史研究的工具书,办起了这个学科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再加上一系列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台湾史作为中国历史学科的分支学科,应该是站立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了台湾史学科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了。
三、团结台湾同胞,开展台湾史的学术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本着协调、推动台湾史研究的宗旨,举办了十多次学术讨论会。2004年在北京,研讨海峡两岸台湾史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这一次,台湾学者王晓波带着张安乐与会。我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台湾史研究中“国家认同”与台湾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指出:“所谓台湾史就是本国史,明显是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看待。纵观整个中国史和世界史,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即使根据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曾经割让给日本,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也不曾成为一个国家;1945年10月回归祖国怀抱,台湾依然是中国的一个省。讲历史,最重要的是要讲出历史根据。根本就没有台湾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根据,怎么能把台湾史讲成本国史呢!讲不出历史根据,却硬要把台湾史说成本国史,就是数典忘祖,就是分裂国家,数典忘祖、分裂国家的人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台湾人和大陆各省人一样,他们的本国史只能是中国史。站在这个立场上,讲台湾史,或者鉴于台湾历史的某种特殊性突出台湾历史的重要性,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但是跳出中国史的立场讲台湾史,不仅违背了中国历史的真实,也违背了台湾历史的真实,那不是讲台湾史,而是乱台湾史,乱中国史。乱台湾史、乱中国史的结果,酿出许多令人苦涩的笑话,所谓中国是‘外国’,是‘敌国’,‘中华民国史是外国史’,‘孙中山是外国人’,等等。听到这些无知妄语,我们不知道是要笑呢还是要哭?”我在文中还就台湾史中的“国家认同”问题,驳斥了“台独”势力的其他谰言。
2005年8月在长沙,研讨台湾光复60周年暨两岸关系。与会台湾学者有陈鹏仁、王仲孚、杨开煌、吴昆财、郑政诚、张力、周阳山等17位学者。我在会上回顾了台湾的历史,指出:第一,台湾与祖国的历史渊源,有十分久远的历史,虽因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历次的掠夺,而不能破坏。第二,台湾的苦难,也就是祖国的苦难,台湾光复的光荣,是台湾人民和祖国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第三,中国人民以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牺牲和奋斗,换来了自己应得的国际地位,但是国际上的不正义的力量,却以“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回报中国,这是国际政治中最大的不公平,并且在国际间由此引起了至今仍然引人注目的台湾问题。这是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台湾近代历史的学者们,必须努力去追究的。第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台湾光复60周年的时候,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所谓“两国论”、所谓“一边一国论”,都是“台独”谬论,是与历史相违背的,是与中国人民的感情相违背的,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相违背的。会后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题为《割让与回归: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暨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8年版。
2006年在厦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夏潮联合会等单位邀集海峡两岸学者研讨二二八事件。与会台湾学者15人,包括王晓波、蓝博洲、许介鳞、潘朝阳、朱浤源、戚嘉林、曾健民、郑梓等。我在会上发言指出了日本殖民统治,扭曲了台湾社会面貌,极大地增加了陈仪当局处理事变的困难,影响了当局处理事变的能力。通过“缉私血案”引发的二二八事件,其主流是台湾人民反暴政、争民主、求自治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正好融入了全中国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运动漩涡。从这个角度说,二二八事件所反映的台湾人民的意愿与整个中国人民的意愿是吻合的。二二八运动不是要求台湾独立的运动。
2008年在开封,台湾史研究中心联合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以林献堂和蒋渭水为中心,研讨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与会台湾学者26人,包括王晓波、蓝博洲、戚嘉林、许雪姬、黄富三、朱浤源、陈慈玉、赖泽涵、李功勤、李力庸、吴昆财等。我在会上致辞说,台湾蓝绿双方都在纪念蒋渭水逝世77周年,都在借蒋渭水阐述各自的政治主张。这些说明,林献堂、蒋渭水这样的历史人物,都还活在台湾的现实社会上。这就提示着我们,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界,对这些历史人物是否都很清楚了,怎么在学术上阐明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业绩,怎样认识这些历史人物的社会影响和历史影响,都还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题目。这些就是我们提出探讨这些历史人物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理由。会后出版了《林献堂、蒋渭水与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海出版社2009年版。
2009年8月在大连,台湾史研究中心联合全国台联、大连外国语学院研讨台湾殖民地历史。与会台湾学者27人,还有日本学者13人,台湾学者中包括赖泽涵、戚嘉林、许雪姬、黄富三、郑政诚、翁嘉禧、孙若怡、许毓良等。我在会议致辞时说: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日据时期岛内民众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殖民地统治政策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探讨日据时期台湾的社会变化,探讨台湾与日本、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探讨台湾各阶层人民在殖民地时期的生活状况及其思想文化底蕴,深切把握台湾历史发展走向及其发展规律。我深信,这样的学术探讨,对我们深入认识台湾的历史是有好处的。会后,九州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了《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年11月在重庆,台湾史研究中心联合重庆市大后方抗战研究中心举办台湾光复65周年暨抗战历史研讨会。除了桧山幸夫、川岛真等7位日本学者外,与会台湾学者30人,包括陈鹏仁、陈慈玉、陈芳明、王晓波、杨开煌、赖泽涵、翁嘉禧、颜义芳、谢国兴、林美莉、卞凤奎、林德正、傅琪贻等。我在会上指出:65年前的1945年10月25日,被日本帝国主义割让、占领半个世纪的祖国宝岛台湾光复,正式回归祖国怀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台湾光复,洗雪了甲午战争败战割地的耻辱,是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的结果,是台湾人民半个世纪反对日本占领、坚持回归祖国斗争的结果,是海峡两岸人民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台湾光复,回归祖国,这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是极具纪念意义的。在台湾历史上,也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会后,九州出版社在2012年出版了《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年8月在兰州,台湾史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了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30周年的研讨会。与会学者除了日本、韩国学者外,有台湾学者13人,包括宋光宇、陈慈玉、陈秋坤、陈世岳、洪丽完、刘石吉、翁嘉禧、郑政诚等。我在会上指出:330年前,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康熙一举实现了对隔海相望的台湾的统一,是清朝历史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和台湾历史的一件大事。康熙统一台湾,削除了南明郑氏与清朝对立的最后一点象征性根据地,结束了台湾可能为外人占领的最后一点机会,实现了中国国土的事实上的大统一。康熙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郡县,传播中华文化,开辟草莽,改变了禁海和迁界的政策,为台湾的发展和海峡两岸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会后,九州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题为《清代台湾史研究的新进展——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5年10月在广州,召开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70周年研讨会。除了日本、韩国、加拿大学者外,与会台湾学者22人,包括王晓波、刘石吉、许介鳞、陈慈玉、金智、郑梓、赖泽涵、郑政诚、傅琪贻、颜义芳等。这次会议的指导单位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山大学,承办单位是台湾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系。我在会议上致辞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这是我们从台湾历史演变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中国人更早地发现、开发、认识台湾。台湾考古发掘早已证明,台湾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生活在台湾的早期人大多是从中国大陆过去的,台湾史前文明与大陆文明具有同源性。宋元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就在澎湖、台湾设治,实施了管理台湾的行政责任。17世纪初期,虽然台湾一度为荷兰人占领,但荷兰人明确认识到,只有中国皇帝才有资格在台湾收税。就是说,17世纪初的西方占领者知道,中国皇帝是台湾的管理者,只有中国人有资格对台湾提出权利要求。其他人,不管是西方的荷兰人、西班牙人,还是后来的美国人、法国人,还是东方的日本人,都是窃据者,都是侵略者。清朝在康熙时期,彻底消灭南明小王朝,从明郑手里征服台湾,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对台湾的有效统治。1895年虽因战败被迫割让台湾,1945年却因战胜光复台湾。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失败,残部退到台湾至今,但两岸没有发生领土分裂,两岸还是在一个中国的大屋顶下。两岸再次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以上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所谓台湾只有四百年历史是站不住脚的;所谓台湾建省与大陆只有十年的关系,是无知的说法;所谓台湾的政权是外来政权的说法、台湾从来是一个国家的说法,都是没有历史事实支持的,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政治操弄。台湾这个祖国的宝岛,无论是在历史上,或者是法理上,都是无可争辩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成员。任何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分离开来的想法,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会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题为《近代台湾史研究的新进展——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年10月在遵义,研讨台湾历史和两岸关系。此次会议与遵义师范学院合办。与会学者除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外,台湾学者25人,包括陈慈玉、陈秋坤、谢国兴、陈世岳、许介鳞、傅琪贻、侯坤宏、赖泽涵、蓝博洲、林文凯、戚嘉林、石佳音、王晓波、翁嘉禧、郑政诚等。我在会议致辞中说:我们研究中国历史,研究台湾历史,有充分的史料证明所谓“两国论”、所谓“一边一国论”,都是“台独”谬论,是与历史相违背的,是与中国人民的感情相违背的,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相违背的。台湾这个祖国的宝岛,无论是在历史上,或者是法理上,都是无可争辩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的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成员。所谓两岸一家亲,是血浓于水的事实描绘。任何把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分离开来的想法,都是得不到历史事实支持的!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可为现实问题提供思想资源。在台湾岛内再次政党轮替而两岸关系处于微妙状态之际,为了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我们筹划举办这次研讨会,邀请海内外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台湾历史和两岸关系,推进学术交流。与会台湾学者王晓波祖籍是遵义,他本人出生于南昌。1990年他曾陪同父亲回到遵义,看到遵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次他再来遵义,满怀感概。
2018年12月在北京,台湾史研究中心举办了“‘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批判”座谈会。来自两岸的20位史学专家学者,围绕座谈会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台湾学者抗议、抵制台当局修改历史课纲的行为表示了支持,对民进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台独”课纲,展开了批判。希望推动历史“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的台湾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以及孙若怡、石佳音等教授也来到了座谈会现场,作了发言。
2019年在汉中,讨论了台湾历史人物与两岸关系。本次会议是台湾史研究中心与陕西理工大学合办。与会台湾学者8人,包括陈慈玉、孙若怡、郑政诚、刘石吉等。以往各次会议,台湾学者参加的人数较多。本次会议,来自台湾的学者相对少一些。这是当前台湾的“独派”政治势力操纵的结果。台湾的政治生态不改变,就是我们这种学术性的会议也会受到影响。我在会议致辞中说:我们研究台湾史,发现大量汉人开发台湾的记载。许多台湾人的先祖也可能是从这里(汉中)南迁的。中国人到这里来,都有寻根的意味。因此,我们这次学术讨论会,讨论台湾的历史人物与两岸关系,如果要寻根,可能要寻到汉中来。台湾的历史人物,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文化相连。台湾本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文化,与祖国大陆是源与流的关系。研究台湾的历史与文化,不明白这个源与流的关系,就会得不到要领。“独派”学者声称“自有历史活动以来,台湾岛上先有原住民社会的存在,然后才出现移民社会,最后又产生了殖民社会”。他把台湾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都称为外来政权,似乎台湾从来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已故著名的台湾学者陈映真驳斥了这种观点。陈映真指出:“台湾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一个向来独立的社会,或历来独立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一方面,台湾的先住民和拓垦汉族都在历史上不曾在台湾‘独立建国’;另一方面,台湾历来是汉族人长期移垦并且具体地逐渐编入中国政权的建制……台湾不存在因丧失原有的独立而恢复独立的问题,也不存在目前正遭受外族、外国‘殖民统治’而‘独立建国’的问题。以故,1945年日本战败时,朝鲜面临的是恢复因日本并吞而丧失的独立,建立新国家的问题;而台湾则是迎接光复,复归中国的问题。”陈映真讲出了历史的真相,讲出了台湾历史的真理。
2021年9月在徐州,台湾史研究中心与江苏师范大学合办,讨论台海两岸关系历史。报名参会的台湾学者12位。这次会议由于处在新冠疫情期间,只有孙若怡等台湾学者与会,其他台湾学者在线上报告了论文。日本、新加坡等地以及大陆福建、广东等地学者也在线上参会。这次是第12次台湾历史的学术讨论会。收到的学术论文,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涉及了,包括清朝时期、日据时期、台湾光复时期、国民党当政时期以及民进党当政时期。我在会议致辞时指出:台湾史讨论,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从政治上,都脱不了一个中国的大框架。脱离了一个中国的大框架,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无根的浮萍,是站不住的。“台独”的理论家说什么“台湾自古就是一个国家”,是没有任何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台湾始终与祖国命运与共,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离不开台湾同胞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台湾同胞的理解、支持与参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两岸同胞必将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祖国完成统一,台湾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共举办了12次学术研讨会,对于团结台湾学者,加强与国外学者的合作,推动台湾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尾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我对20年来的台湾史研究工作作了一番简略回顾。我们在开展台湾史研究,推动台湾史学科的建立,推动台湾史学科的学术讨论会方面,在创办台湾史学术园地方面,在搜集整理台湾史料方面,都开展了一些工作。
我个人已经老迈,在推动台湾史研究方面,已经无能为力了。我殷切期望,台湾史研究还要继续下去,台湾史学科建设还要加强,与台湾学者的学术联系还要增加力度。我还希望,在台湾史学术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要有所推动。我们已经有了一部《台湾史稿》,应该说还不够,我建议还要把撰写一部更有深度、广度的《台湾通史》提上日程。
总之,我期望在中国历史学科的学术园地里,台湾史的成长能够不负众望,能够为驳斥“台独”歪理,为国家统一大业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撑。
(作者张海鹏,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