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在新的时代,我们如何全方位整理、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认为可以从哲学、史学、文献学三个角度入手。亦即:从哲学的角度,讲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从史学的角度,讲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文献学角度,讲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字词本义。本文以近年来中华书局出版的《本来的孔子:<论语>新解》为例,加以论证。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史学;文献学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承,数千年来绵延不绝。其间成功与失败并举,经验与教训并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总结道:“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底,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可见,两千多年来,学者们对以儒家元典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传承,要么死守早期注释家之成见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忽视前辈研究者之严谨立论而另立新说,要么党同伐异而不见百家争鸣,要么杂乱无章而不得要领,要么繁琐考证而流于饾饤,要么空疏阐发而缺乏根柢。
在新的时代,究竟应该怎样整理、研究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应该从哲学、历史学和文献学三个角度入手。近年来,甘霖先生焚膏继晷,精耕细作,先后推出两部力作《本来的孔子:〈论语〉新解》《本来的孟子:〈孟子〉新解》,在这一方面做了宝贵的尝试,今以《本来的孔子:〈论语〉新解》(以下简称《〈论语〉新解》)为例,试论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