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动态
第二届中国近代史全国青年高峰论坛举行
作者: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7月14日总第651期 时间:2023-07-20

  “第二届中国近代史全国青年高峰论坛”近日在河北正定举行。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社科联主席那书晨,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王建朗、戴建兵,中国史学会秘书长金以林出席开幕式。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韩东育主持。

  李捷指出,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希望史学界的广大青年学者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更好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此次论坛共有78篇论文入选,既涵盖近代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中外关系等多个主题,又包含抗日战争史、城市史、金融货币史、学术史等研究领域,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动向与发展趋势。

  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华南师范大学蒋怡从苏俄、中共、国民党多方互动的框架出发,厘清了当时苏俄及国共双方对土耳其革命认知的差异及演变的过程,并探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土耳其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社会生活现代化转型方面,延安大学封磊以近代中国城市中时间测报装置的应用及嬗替为主线,串联起了与时间变革紧密关联的全球性进程,并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地方差异性因素。

  思想文化史和学术史方面,青年学者不仅探讨了近代学人的学术转型,也关注西方学说的输入及传播过程,更有对史料性质与历史书写的辨析。曲阜师范大学徐婷通过对京师同文馆《富国策》译本的研究,分析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不同移译路径。辽宁社会科学院周楠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生产教育学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提出唯物史观对于近代中国教育学术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南京大学何鑫对民国时期史学界针对太平天国史的书写及其差异进行研究。

  金融货币在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华中师范大学贾婷宇通过考察上海地区暗记券的流通,深入探究了其背后涉及的传统钱庄、近代银行以及国民政府三者之间复杂的利益诉求与纠葛。财税关乎国家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毓斐认为,广东革命政权的税收整理,体现出其由“政党财政”向“政权财政”演变的历史过程,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奠定财政基础,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运作积累了经验。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受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陇东学院崔溶芷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食盐督运政策入手,梳理了其出台背景、出台过程、执行方式、存在的问题、引发的争论及争论的解决,进而考察这场争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边区财政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河北师范大学杨双利以山西为例,解析“丁戊奇荒”期间政府的筹粮经过,从山西赈粮筹运困境的形成及其应对的办法中追溯粮食危机形成的历史根源,以此了解“奇荒”期间粮食供应的症结所在,以及此次大饥荒形成的主要原因。

  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权更迭、体制改革、党派纷争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诸多变化对央地关系、党政关系、地方政治等影响颇深。地方政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钟芳华以1926—1937年赣南县长的人事嬗变为线索,考察江西省政府、赣南驻军、地方势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力图揭示赣南从军阀政治到现代政治的转型过程。南京师范大学陈明梳理了民国元年广西迁省问题提出到最终决议的过程,以及其间各方政治力量的态度变化。军事史研究方面,四川大学陈默指出,1941年国统区舆论界对于苏德战争的研判和评说,总体倾向于持久战的观点。此种相对客观而不失准确的见解,或得益于中国长期抗战的经验,体现了民国传媒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20世纪全球政治风云激荡,国际秩序发生多次演变。武汉大学吴文浩利用蓝浦生日记及中英两国外交档案,对 1929 年的中英法权交涉进行新探。南京大学陈海懿基于国联的横向空间场域,以一·二八事变的外交交涉为纵向时间线索,聚焦国联审议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九一八事变因素,阐明两次事变呈现联立纠缠之复杂面向,从国联层面展示了日本转移国际视线的外交操作,进而评析了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策略。

  在中外经济交流方面,重庆大学白冰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国民政府与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关系问题进行再研究,重新考察和审视国民政府在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前后的思考与行动,并着重分析国民政府在构建战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自身角色考量。

  会议由中国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承办。

  原文链接

上一条:2022年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发布
下一条:边疆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统一性”——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