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动态
“历史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坊顺利举办
作者: 来源:“浙大世界史”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09-27

  会议简介

  2023年9月23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的“历史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坊”在杭州市欧美亚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外交学院和浙江大学的历史学院、外语学院、传媒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等30名校外校内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会议纪要

  工作坊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凯主持,并由浙江大学省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丽致辞。

  在致辞中,程丽副院长首先总结了近年来浙大历史学院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程丽副院长指出,在最近几年来,出于对于学科交叉发展、国家重点关注的原因,区域国别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区域国别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领域。但与此同时,这一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中也呈现出了和与之配合、交叉的学科呈现出了一种不适配性,这种不适配性,同样也体现在了参与到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学科中。在将来的发展里,区域国别研究也还存在一系列基础性问题有待深入解决。对此,程丽院长对相关研究的后续深入进行了展望,相信在各个学科学者同心戮力的工作下相关领域将会取得更丰富的成果。在致辞最后,程副院长对工作坊的顺利开展表达了祝贺。

  在开幕式结束后,参与工作坊的专家学者们全体合影留念。合影结束后,会议进入第二项议程。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乐启良教授的主持下,会议以“历史视野下的区域国别漫谈”为主题进行了讨论。

  首先,乐启良教授分别介绍了诸位与会嘉宾。随后,乐启良教授就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的本质、区域国别研究在不同涉及到的学科性质上上引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邀请全场嘉宾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在第二项议程中,先后有六名学者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吕一民教授。

  吕一民教授就历史学如何介入区域国别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吕一民老师看来,历史学应当,也有必要介入区域国别研究。吕一民教授总结了目前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在介入区域国别研究上的新特征、新特点。在他看来,世界史方向的相关学者应当更多的承担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责任。尽管在目前的条件下,相关研究遇到了一些客观条件上的困难,但前途总体是光明的。其次,吕教授指出,介入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研究学者应当找准定位,做出特色,向世界一流的区域国别研究学者、机构学习。第三,吕教授强调,在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向前发展的同时,不仅要保证能够持续优良的产出优秀成果,还要注重对于参与研究的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培养。第四,吕教授呼吁各个机构之间加强学习互鉴,交强沟通交流,及时交换各自在区域国别研究上的优良经验。第五,不同研究学者在介入区域国别研究时应当或多或少地以历史学的视角回答关于区域国别研究本质,即区域国别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最后,吕一民教授在充分回顾了最近几十年来的一些海内外优秀的相关领域的学者的基础上对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呼吁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向这些优秀模范积极靠拢。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美国研究》期刊副主编赵梅。

  赵研究员从三个方面对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了讨论。首先是关于区域国别史研究在国内发展的现状。在她看来,区域国别研究正如吕一民教授所说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此基础上,赵研究员深入介绍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的起源,阐明了当时国别研究的开展背景。以此为基础,赵梅指出了中国建立强大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必要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 “内通国情,外通世界”的目标上。其次,赵研究员就美国研究为例,深入探讨了中美之间美国研究的区别。在她看来,中国的美国研究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一个独立领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美国研究已经呈现出了发展完备的学科体系。就研究领域来说,中国的美国研究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方面现实问题。其二是对策研究。与中国的美国研究不同,美国的美国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自身文明体系的探索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赵研究员进一步指明了当下中国大陆的美国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一是现行研究中对策研究和基础研究相对不平衡。其二是研究领域不平衡。目前的国内研究重点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层面上,对于种族问题,美国历史起源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推进。其三是研究的地域不平衡。最后,赵研究员指出中国的美国研究在长期的发展后的确产出了丰富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跟踪推进,以满足国内对于美国研究中对策研究增长的需求。

  第三位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孟庆龙。

  孟教授首先指出目前国内在区域国别研究上的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在他看来,国内的区域国别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机构在如何推动区域国别上尚且需要更多的共识。随后,孟教授从自己研究领域开始,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区域国别研究本质的理解。在他看来,区域国别研究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理念。在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化与语言,其次才是位于其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层面。孟教授以中印关系为例,说明了区域国别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重大作用。就历史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而言,孟教授深入说明了中印边境问题的历史,争议问题的内部底层逻辑,不同学科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等等。基于这一现实,对印度的区域国别研究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此外,孟教授还指出区域国别研究不仅应当只以中国本土学者的视角切入,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了解对方的思考逻辑,在对外政策上,孟教授认为在国别研究中不能单纯的认为军事问题就是军事问题,外交问题就是外交问题,在研究领域上一定要从顶层进行设计,但一定要从基层进行入手。最后,孟教授深入讨论了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对于研究对象心理研究的重要性。这种心理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心理,也是一个群体,一个文明的心理。在区域国别的研究的具体使用材料上,孟庆龙教授指出相关研究需要同时关注多个语言的文本,形成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视角。

  第四位发言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熊芳芳教授。

  熊教授的发言主要针对区域国别研究面向的问题。在她看来,区域国别研究应该跨出单一民族、单一文明视角研究的框架。熊教授认为,对于单个国家内不同区域、以及一个区域、一个社会内不同组成成分的研究是否属于区域国别研究范畴还应当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前进,不同地域上出现了一定区域联合,不同的区域政治、经济联合组织相继出现,也出现了对于原来民族主义的反思;与此同时,原来的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化也形成了一定冲击。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重新的思考。在熊教授看来,地方主义与全球化浪潮看似互相矛盾,但在本质上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结果。这种地方主义由小到大表现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地方族群共同体,其二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其三是超国家共同体。在这样复杂、相互影响的三个层次上,区域国别研究不应该以单一标准把地方上的族群排斥在其研究之外。以全球性为例,熊芳芳呼吁国内区域国别研究进一步学习一些欧洲地方团体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经验。最后,熊教授认为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应该把地方的组成结构,文化情感作为推进对国家研究的载体,详细深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随后,外交学院《外交评论》期刊编辑部吴文成主任也进行了发言。

  吴主任就当前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研究院建设的典型特征、实践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后续发展的可能建议进行了发言。在吴主任看来,当前中国区域国别院建设具有五种典型的特征:这些区域国别院往往具有某些特定的基本依托学科、特色研究方向、配套研究的学术集刊、集合各自学科优势的融合方案以及能够建立起常态化关系的对接司局。在此基础上,吴主任进一步指出了在新一轮区域国别院建设大潮中存在的种种实践误区。吴主任认为,在目前我国的目前国别院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对口的学术期刊体系、拼盘现象严重而缺乏有效融合、政策服务意识不够以及区域方向较多雷同四大问题。在回答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上,吴主任对国内院校,尤其是浙江大学构建区域国别院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一是应当以院校既有的学术资源为起点,选择对应的地区研究为主要方向。在浙江大学,区域国别院不妨以欧洲、美国或东亚地区研究为主要方向,形成体系化的区域研究团队与未来研究方向;其次是在区域国别院的发展策略上,吴主任建议走前期以知识积累和人才培养为主,政策咨询为辅的路线;再次是关于专业人才的问题,吴主任提出在教师引进与人才培养中应当尤其加强语言人才的引入。最后,吴主任建议国别研究院应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连续出版研究方向的集刊。

  最后发言的是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赵佳教授。

  赵佳教授就浙江大学法语专业本科生中跨学科法德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问题进行发言。在赵教授看来,目前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缺乏有效的跨学科协同机制、特色方向不够聚焦、研究型和实践型人才培养缺乏融通三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推出了“法德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计划”,整合了浙江大学在法德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优势,建立起了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机制,三者合力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胜任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区域国别人才。在具体实施方案上,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以下五点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其一是建立跨专业课程体系,其二是编写跨学科高水平教材,其三是建立跨院双导师制度、跨院系科研团队。其四是组织法德研究多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其五是施行学术型和实践型人才融通培养。在以上措施的合力下,外国语学院的相关人才培养产出了丰厚的成果。赵佳教授介绍道,自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外国语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举办了多次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胜任力系列讲座,举办了了在全国法语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第三届全国法语专业本科生学术论坛暨首届全国中学生法语学术创新论坛,并在本科生学术创新、教材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在发言的最后,赵教授对相关工作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展望。赵教授强调,外国语学院将在现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凸显特色研究方向,建设一流科研团队,并进一步推动打造法德人文研究精品学术专著。

  交流互动

  在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发言结束后,经短暂休息,会议议程进入到了第三项:在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刘国柱教授的主持下,参会人员展开了综合讨论。

  在综合讨论环节中,各位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性质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就自身各自所在的领域充分交换了对于历史视野下区域国别研究的意见与建议。

  在讨论中,来自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的千勇副教授、吴彦副教授、张弛副教授、安成浩副教授、张正萍副教授分别就自己目前所在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对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了讨论。上述几位学者分别从产线半岛地区历史研究、中东地区历史研究、法国大革命历史研究以及英国思想史研究的层面上分别对历史视野下的区域国别史研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千勇副教授认为,韩国地区的历史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后续研究的推进中,不仅仅要关注单一的历史阶段,还要把其他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结合起来,同时在研究领域上也应当超出单纯的一个层面,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在吴副教授老师看来,区域国别研究应当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尽可能客观的对整个国际以及地区进行研究,并赋予一定的战略目的。张弛副教授认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推进应当摆脱强国思维,对于全球不同区域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强国以外的一些要素,与此同时,张弛副教授还认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工作布局应当向美国学习,通过设置委员会的形式从上而下进行布局。张正萍副教授指出,现行的区域国别研究有时会呈现出对策倾向较弱,需要找准一个合适的着力点来开展工作。

  作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方向的代表,尤淑君副教授在对参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的实际支持问题上发表了意见。尤淑君老师认为,目前的高校系统内对于这类区域国别研究的支持尚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到位。在这样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内,有时会出现难以用现有研究标准划分其所归属的情况,如此一来,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就会在课程设置、进行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困难,尤老师呼吁各位学者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并加以持续关注。

  来自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学院的张丽萍副教授主要讨论了关于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基础的问题。在她看来,中国目前现有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应当建立在原有学科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张副教授认为,目前出现的一些以应用型问题为导向的区域国别研究使得工作推进忽视了在发展中应当更加细致应对的,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基础性问题,这一点值得后来学者引起重视。

  来自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佳副教授和陈振铎副研究员也分别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讨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前景。陈副研究员认为,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如果需要向前发展,则需要诸多学科共同作用,在这些学科中,他尤其强调了社会学的作用。在他看来,社会学落到具体人、物、事件上并进行跟踪调查的特性是值得借鉴的。此外,陈副研究员还认为中国未来的区域国别研究应当学习法国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某一专门主题、中心或者说要素系统的进行研究。李副教授则从中国目前的现实国际地位说明了中国在区域国别研究建设工作上的艰巨任务,在她看来,进行区域国别研究工作的推进是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大量投入的一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大众关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认知的相对缺乏都决定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以及艰巨性。李副教授认为,在区域国别研究建设中,应当尤其注重强大的域外知识体系,而这种域外知识体系的建设尤其需要各个院校在政策上予以帮助。

  作为主持人的刘国柱教授与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地交流了意见,在综合现场诸位学者专家的意见后对于浙江大学未来可能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前景上做出了总结性的展望。刘教授强调,未来区域国别发展研究尤其要注重基础研究的质量,相关工作推进应该建立在多高质量论文而少低质量报告的基础之上。在拥有坚实的基础以后,才应当通过多个学科联合的方式,以更加全面的视角集中解决某一领域、某一方向内的种种问题,在诸多学科、诸多方向与领域内不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区域国别研究一定能发挥出其在响应国家需求上应有的作用,也一定能产出更多优质的成果。最后,他对各位学者远道而来参与会议表示感谢,并期待这个学术共同体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上一条:“政治史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政治史第四届年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抗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