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中国考古博物馆、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的“从‘九层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临展厅开展。本次展览分为引子、序章、热水墓群、“九层妖塔”(血渭一号墓)、阿柴王陵(2018血渭一号墓)、融合与共生、结语七部分,文物展品数量多、类型丰富,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在京展出,得到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
“在高高的土堆中存在‘有妖怪的高楼’”,这是青海省都兰县居民相传甚久的传说。这座坐南朝北、形制特殊的墓葬,正位于热水墓群区域,被当地牧民称为“九层妖塔”。经过文学、影视作品的加工,“九层妖塔”的故事广为人知。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研究员认为:“‘九层妖塔’通过艺术创作广为人知,而它背后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唐中期各民族在青藏高原上如何交流交融?青海道是怎样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回答。”
1982年起,考古工作者以抢救性清理为主陆续对热水墓群50余座墓葬展开考古发掘。其中,阿柴王陵(2018血渭一号墓)是该墓群考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出土金银器、皮革、纺织品等文物千余件。特别是一枚高约3.5厘米、长1.8厘米的小小银印章的出土,回答了这处墓葬的主人是谁。借助工业CT扫描技术,这枚印章篆刻的骆驼图像和古藏文清晰显现,意为“外甥阿柴王之印”。据此,考古工作者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正是公元8世纪中期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这枚印章也成为了反映唐(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政治联姻的重要物证。本次展览的展品主要出自这一墓葬。
热水墓群所在地,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在吐谷浑控制时期,青海道是连通中外商贸和文化的关键通道,文化的交融互鉴,在展厅中得到了直观展现。不少出土文物既有唐朝的文化特征,也有域外文化特征,相互交融升华。李国强认为,热水墓群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该地区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节点,从北朝至唐蕃时期,都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中转站。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文物十分罕见,具有稀缺性和珍贵性,此次展览坚持立足保护好是利用好的重要前提,以高标准、严要求,从展柜、灯光、展厅环境以及转运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特别是这批文物从差不多两千公里外的青藏高原日夜兼程转运到北京,实属不易。从文物清点、装箱、搬运直到进展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由专业人员执行操作,路途上安保人员24小时守护。通过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都兰热水墓群出土文物才能够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呈现给观众。当然,考古学家历经40年的高原田野发掘,更加不易。此次展览也呈现了他们坚守“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的意志,使深埋于地下的文物重现于世的景象。
目前在以都兰为中心的青海、西藏交界区域,有着上千座墓葬的埋藏体量,对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工作是一次抢救性发掘,目前仍有队员在考古一线开展工作,还将陆续产出新的考古成果。本次展出的文物在闭展后,也将送回考古实验室进行后续研究。
本次展览坚持把保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放在首位,为观众铺开一幅丝绸之路上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画卷。同时,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也是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本次展览展期半年,将持续至明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