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5月28日,全国史学界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中国式现代化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100讲》共6部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常务副书记马援致辞表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担负起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的职责,团结凝聚全国史学精锐力量,广泛汇聚全国史学才智,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路径等重大理论问题,开展跨学科、融合性研究,立项了一批重大项目,产出了系列研究成果,推动了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此次发布的6部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重大历史理论和学术前沿问题,立足党和国家发展需要,注重跨学科、多领域融合研究,在诸多专题性研究上取得突破,提出了许多创见性学术观点,是从全国百余种重大成果中遴选出来的首批学术精品。
发布会上,6部成果的作者、编者代表分别介绍了相关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国春介绍,《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一书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编著,其突出特点是以百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实证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在严谨的学理性阐释基础上,该书还精选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精美考古文物图片,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灿烂成就,既是一部严肃的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科学普及读物。
《彩陶之路——考古所见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亚欧世界体系》利用亚欧大陆各地发现的大量考古实物材料,阐释了距今5000多年以来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过程,认为以彩陶流通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为后世丝绸之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说,“彩陶之路”并非只是一条流通彩陶的“道路”,而是由南、北多条道路构成并承载了多种要素的文化交流网络系统,早期东西文化顺此通道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
“《中国近代通史(修订版)》是第一部以1840—1949年为时间范围的大型中国近代通史。迄今为止,这个学科体系基本上被学术界接受,已经形成了共识。”该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认为,与初版相比,修订版更为贴切地描述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思想文化、边疆地区发展历史,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新的研究成果。该书提出的中国近代史新的分期法,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走向上升趋势,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简史》系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开创和发展历程。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介绍说,该书通过史论结合、纵横贯通、中外比较,真实、立体、全面地阐述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历史地论证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关晓武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的主要内容和学术特色。该书是对1949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翔实的历史记录,涵盖了重要科技事件、发展阶段、政策变革和科技成就等。全书展现了中国在几十年间实现的科技飞跃,梳理了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历程,分析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为理解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全面视角,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突出典型性,从典型性中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100讲》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杨共乐表示,该书以历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从典型历史事例中选出中华民族的100个历史话题,深入阐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特征。全书以讲稿形式编撰,以史事为重点,史论结合,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使读者在愉悦中感悟中国历史和思想的力量。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李国强主持会议。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据悉,此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集中展示一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研究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新成果的首场发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