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新伟学者工作室承办的“艺术、神话与仪式:中国与中美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中国文明与中美地区各文明间的诸多相似性,早已为众多学者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张光直便提出了“玛雅—中国文明连续体”的假说。本次研讨会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围绕宇宙观和社会秩序、神圣空间的构建、萨满观念及其实践、早期艺术与仪式等主题展开讨论。
亚利桑那大学猪俣健(Takeshi Inomata)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其团队在墨西哥阿瓜达·费尼克斯(Aguada Fenix)遗址的考古工作。该遗址位于奥尔梅克文明核心地区墨西哥湾和玛雅文明核心区尤卡坦半岛之间,主体为规模庞大的人工堆筑土台,布局蕴含宇宙观,明显受到奥尔梅克文明的影响。但遗址上未见奥尔梅克代表性的、标志特殊宗教权力的巨型石雕和埋藏大量玉器的祭祀坑,反映出一种更“集体取向”的以宗教为核心的社会发展道路,对玛雅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报告了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重要考古发现,确认该地点经过大规模人工建设,是红山社会领导者构建神圣空间的重要举措。考古发现表明红山社会已进入“古代宗教”阶段。一些祭祀遗存可与《周礼》等文献中记载的祼礼、禋祀、实柴、楢燎等祭祀仪式对应。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明辉从手工业、聚落形态研究方面,介绍了良渚古城遗址考古重要新进展,引发高级物品制作与国家宗教的思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冉宏林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最新发现,包括祭祀区内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对聚落布局的新认识等,呈现了大型仪式活动的生动场景。四川大学黎海超从资源流通的角度出发,综合考古学、科技分析及文献证据,讨论了古蜀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在资源与仪式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韩国庆州国立文化遗产研究院池荣培介绍了新罗王宫月城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的城墙下的人牲遗存,认为人牲献祭仪式是新罗国王通过国家仪式向公众展示权威的一种方式。这些新发现和研究,清晰显示了东亚地区自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萨满式宗教传统,此传统与社会发展和文明形成的关系,及其持久的延续性。
哈佛大学傅罗文(Rowan Flad)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占卜遗存,认为占卜作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实践,是社会和政治权力的重要来源,复杂的占卜形式对于国家控制至关重要。南京师范大学徐峰反思了萨满教理论在中国古代玉器研究中的运用,认为玉被视为神圣之物,是萨满沟通神灵的媒介。同时,玉不仅与巫文化有关,而且还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学王芬论述了大汶口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的仪式表达和礼制起源。此外,部分与会学者还分别从政治、艺术、文化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与中美地区古文明之间的异同。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卡尔·陶贝(Karl Taube)考察了中美地区古今人群对于山脉的认知,认为中美地区的人群将山脉视为具有生命、神圣意义的存在。哈佛大学威廉·费什(William Fash)比较了中国三代文明与古代玛雅文明之间的异同,认为尽管中国文明与玛雅文明在艺术、神话和仪式方面存在许多引人注目的相似性,最简单的解释仍然是二者拥有遥远的共同祖先,但因为中美地区没有青铜武器,因此可以排除二者历史上存在直接接触的可能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新伟分析了中国和中美地区“鱼鸟主题”的图像,认为早期中国的“鱼鸟主题”应与重生、繁育和丰产相关,中美地区的“鱼鸟主题”与玉米神的重生相关。这样的相似性,为深刻领会早期中国和中美地区的“萨满底层”提供了新证据。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杉山奈和(Nawa Sugiyama)以特奥蒂瓦坎遗址(Teotihuacan)和商文明中所见的动物材料为例,通过动物考古学研究恢复动物的积极人格,讨论了动物在帮助古代国家或帝国在获取政治权威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王一帆通过考察作为土著知识形式的萨满主义和万物有灵论,研究中国与中美地区古代文明中的动物象征和仪式实践,讨论了不同文化社会中,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仪式中的互动机制。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葛韵以红山文化及前古典中期的玛雅文化为比较案例,提出在早期农业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并非源自对分配端剩余产品的垄断,而是在于对生产端知识的掌控。红山文化表现的是制度化的不平等,而前古典中期的玛雅文化则是习俗化的不平等。爱达荷州立大学理查德·汉森(Richard Hansen)认为中国早期王朝与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之间既存在建筑、艺术风格、农业系统、贸易和交换系统等方面的相似性,也展示了独立创新的发展过程。
此次研讨会是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日益具有世界文明视野的背景下召开的。中美地区各文明的发展道路,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具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相似之处,与会学者的比较研究,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诸多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龙啸,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