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越)3月30日,“中华减灾历史数字实验室”揭牌仪式暨中华减灾历史数据平台(洪范工程)建设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尚红林、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朱浒共同为“中华减灾历史数字实验室”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刘越/摄
据了解,为更好服务国家防灾减灾事业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历史学科数字化转型,探索文科实验中心建设路径,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在灾害史、数字史学等领域的学术积淀成立中华减灾历史数字实验室。该实验室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下设实验室,未来将致力于中国历史时期自然灾害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以洪范工程为基座,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协同校内外跨学科研究力量,加强基于实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实验室创新道路。
尚红林表示,灾害数据的整合有助于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联动的生态圈,他建议将数据库的建设与中国灾害史、区域减灾研究等领域紧密结合,让史料整理服务于学术创新,以数据挖掘反哺现实决策。他认为,要从大历史观出发,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量化模型与人文研究深度融合,使学术成果转化为应急预案的参考和公众教学的素材,将洪范工程建成数字时代的灾害百科全书。
朱浒表示,建设“中华减灾历史数字实验室”正是呼应了新技术对学科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任务,以实验室和数据平台的建设创新研究手段,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良好衔接,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重塑人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刘越/摄
当天,还举办了以“面向AI时代:中华减灾历史数据平台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