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海洋文化与边疆文化研究的学科融合和路径探索,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外文化交流史专业委员会与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形象史学视野下的海洋文化和边疆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3月29—30日在福建福州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形象史学”“海洋文化”和“边疆文化”三个议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文博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了形象史学视野下的“海洋”与“边疆”。
开幕式上,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荣表示,闽台中心长期致力于两岸关系与闽台融合、中琉历史文化交流等研究。本次与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外文化交流史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以“海洋文化”和“边疆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旨在推进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合力,为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边疆文化建设提供历史参考。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元史研究室主任乌云高娃研究员表示,历史学与考古学、艺术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日益增长,以上学科中的形象资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主旨发言与分论坛两个部分。主旨发言环节,乌云高娃以《元朝编纂〈大元一统志〉及忽必烈的大一统观念》为题,提出唐宋时期的地理总志可分为“地志”和“胜览”两类,前者主要关注政治内容,南宋时期的总志则为私人修纂,偏重收录诗赋文章。《大元一统志》融合了两种模式的特点,开创了官修《一统志》的传统,影响了明清两朝以及朝鲜王朝的方志编纂。刘义杰以《中国古海图概述》为题,分析了中国古海图的分类,认为海图是以海洋及其毗连陆地为描绘对象的地图,是地图中的一个门类。陈悦《船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出福建船政以自强为宗旨,采取中西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近代工业技术的跨国转移,开启了近代中国进入工业化的大幕;吴巍巍以《“福尔摩沙之镜”:大航海时代西人视阈中的台湾文化图像》为题,提出西人所建构的台湾文化镜像的背后,折射出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主义全球化扩张浪潮的范式体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文明激烈撞击与东亚政治秩序松动之滥觞。孙靖国以《陶风楼本〈郑开阳杂著〉版本研究》为题,通过该书的内容、避讳用字等要素,探讨了其祖本和年代。
分论坛由“图像与海陆文化互动”“海疆、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图与海洋文化”“形象史学研究”四个学术单元组成。
“图像与海陆文化互动”单元,杨秀英、阮杰平《<海错图>与中西方文化交流》,通过阐述聂璜对西方文献的运用,揭示了其知识体系与认知框架,体现了西学文献对《海错图》产生的深刻影响,为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角度;吴宛妮《“黑石号”沉船长沙窑摩竭(羯)鱼盘考释》解释并梳理了“巨鱼吞舟”图像的来源与寓意,展现了中亚宗教形象向中国化“巨鱼吞舟”形象的演变过程;杨迎熺《海丝视角下娘惹刺绣牡丹纹形式特征及多元文化互鉴交流》分析了娘惹刺绣牡丹纹背后图像的融合过程以及刺绣背后的文化融合与认同。王真真《南江大屋:流域人居图像中的海陆文化互动》讨论了南江流域人居图像,指明了移民背景下,南江房屋汇聚的海陆文化互动。丁雁南、陈雪榕《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军东亚水文测绘活动》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测绘图、航海日志、回忆录等,讨论了测绘活动的组织、执行以及影响。冯淳筠《西域来客——<梵像卷>海洋图中的翼马来源考》讨论了西域的海兽通过不同的路径进行传播、改造、融合并最终呈现《梵像卷》形象的历史过程。
“海疆、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单元,郭亮《想象走入象征的世界——近代西来海图中的中国风景与社会》梳理了海图中图面视角的变化,重新解构了近代以来的西方海图。吴四伍《陆海联动:清代海洋治理研究新探索》提出海陆不应当分裂研究,应当重视中国治海的特点,以期对清代海洋治理重新进行梳理与定位。李湖江《“倒海翻江卷巨澜”:郑和下西洋》结合图像探讨了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化遗存影响等问题。秦琼《从“大洲龙船”看北宋宣和造船技术的南传与在地化》通过对“大洲龙船”的考订分析,探讨了北宋宣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广东的在地化。李希光《唐代渤海国东北的疆域变迁与政治网络——兼论渤海的海洋活动》讨论了唐代东北政治网络的多层次转变,以及政治网络的完善、航海技术的进步对渤海东北部的经济联为一体的促进作用。
“海图与海洋文化研究”单元,王耀《中西舆图上的帆船及其意向》从图幅元素和艺术表现入手,解读了制图学和艺术学视角下的帆船,并探究了地图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及制图人心理。何国璠《道光朝“海国”舆图两种》分析了郁永河《宇内形势图》与《海录》附图版本特征以及其与《海国闻见录》之间的关联。杜晓伟《清前期海防图的绘制及其使用问题分析》从海防图的绘制更新与使用表现入手,分析了清政府的海洋管辖。郭满《横看成岭:中西视域下的清代台湾后山舆图绘制》聚焦于清代台湾后山舆图绘制,分析了中西地理空间的表达与认知。何沛东《由图到文的海疆知识再造》,通过分析周弘祖《海防总论》前半部分内容的资料来源、主要内涵及影响,厘清了相关的认识误区,丰富了明清海洋文献、海疆、海防等的研究。许刘栋《风说与舆图:东亚海域文化交流视域下的十八世纪日本“天下观”》从十八世纪水户藩儒者长久保赤水的诗文与舆图入手,探讨了此时期日本的华夷观与天下观。
“形象史学研究”单元,李重蓉《汉代孔雀图像辨析及其史料意义》结合汉代的孔雀图像,探讨了汉代生态环境、经济生活与精神信仰。张安福《西域龟兹乐舞的历史生成、流布发展与时代传承》以龟兹乐舞为视角,探讨了其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作用影响。赵莉《近代上海港外销画源流与价值述略》探讨了近代上海港外销画的收藏、源流与价值。伍伶飞《<御览江浙闽沿海图>作者辨证——兼论近代书信日记人物字号“同音异形”现象》以书信日记等史料入手,对《御览江浙闽沿海图》作者的人物字号进行了考证,并且以其社会关系网络为中心还原了相关人的身份。高嘉谊《复制热潮褪去后的东亚海上圣境构建——中世日本的补陀洛净土图研究》梳理分析了中世日本的补陀洛净土图,以此管窥中世日本在圣地热潮褪去之后对海上圣境的理解与构建。徐斌《清道、同年间同安船户邱大顺的海上贸易网络研究》以邱大顺为中心,基于实地考察,讨论了清代的海上交通与贸易。
与会学者以海图、文献、书信、绘画等多元史料载体所呈现的历史图像为切入点,立足跨文化、比较文化的视角,系统阐释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流互动的多重维度,构建了物质文化史与精神文化史相互交织的阐释框架,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海洋史与边疆研究的学科对话,同时为形象史学视野下的跨区域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吴四伍、郭亮、王耀、丁雁南、钟翀、林瀚、纪雪娟、宋学立分别对上述文章进行了评议,与会专家围绕海图解码、文化意象、海洋治理、形象阐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术研讨会视角新颖、方法创新、收获丰富,为进一步深化海洋文化与边疆文化融合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撰稿:郭满、纪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