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和传统决然割裂的历史事件,而是基于历史并且“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以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如此等等,都已深刻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根脉”。“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守的“根脉”,脱离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就在于“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而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主体性。真正的文化主体,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抱残守缺,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才能充满自信,才能在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持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根脉”的发展延续离不开源头活水,否则只能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因而被寻求救亡之道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汇聚交融,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相结合。质言之,在思想文化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才能保证思想文化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只能是抽象而虚伪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扎根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的降临,将“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现代社会解构了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等级观念和意识形态,人们较之以往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现代化是人们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然而,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他们难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才能领导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私利,实现全人类解放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人类的解放不仅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解放,也包括政治和观念的解放。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文化,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为少数人服务绝不是现代文化的目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是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念,和资产阶级乃至一切统治阶级的观念都有所不同,那就是真正地以人民为中心,彻底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人民是民族文化的创造主体。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化,其源于人民、服务人民、属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底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确保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动摇,保证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成果归人民所有。人民群众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足的精神财富,理应成为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将人民至上的立场贯穿于文艺作品和哲学理论依靠谁、为了谁、由谁来评判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只有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坚持“两个结合”,实现“文化主体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而促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回答“人民之问”。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世界胸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化开启了全球化的浪潮,从而使“国别史”变为“世界史”,“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现代化的浪潮不可遏制,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世界人民共同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共同承担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即使当今世界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和现象,但全球化的浪潮浩浩荡荡,“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为推动世界的进步、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这些思想并非单一的汉民族文化,而是有机融合各民族、各地域乃至境外多种异域文化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创造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世界性文化。面对多元文化,一方面,必须打破狭隘的自大心态,欢迎文化“走进来”,彰显“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情怀,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生思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推动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类文明的共有精神,创造富含中国特色、体现共同价值的文明话语。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以与时偕行的精神乘势而变、推陈出新,为人类解决共同的世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向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这一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天下观念和世界胸怀,倡导“共生并进”“保合太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扬优秀传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又包含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彰显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突出成果,包含的不仅是一个理论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导向,更是一种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这充分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为世界的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圣,系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